经过数月的艰苦攻坚,千湖碳纤维项目终于攻克了量产瓶颈,优等品率稳定在85%的设计目标之上,成本显着下降,生产线实现了满负荷运转。首批供应新能源汽车和医疗器械领域的产品获得了市场认可,订单如雪片般飞来。项目终于从吞噬资金的“无底洞”,变成了开始创造利润和价值的“金母鸡”。
竣工庆典的烟花似乎还未完全散去,但李鸣风的办公桌上,已经摆满了新的、更为复杂的报告和请示件。满产,不是终点,而是一系列新挑战的起点。
碳纤维项目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其产生的涟漪效应开始剧烈显现。大量上下游企业——从树脂、助剂等原辅料供应商,到织造、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等应用企业——纷纷嗅到商机,主动找上门来,表达投资落户的意愿。
市招商局一改往日“求商”的窘迫,变成了“选商”的甲方,电话被打爆,门槛被踏破。这本是天大的好事,但甜蜜的烦恼随之而来。
一份激烈的争论摆到了李鸣风面前:招商局提交了一份拟重点引进的企业名单,其中一家是国内某大型塑料制品企业,计划投资建设一个规模巨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生产厂,投资额惊人,承诺的产值和税收也十分诱人。
但这份提案遭到了市发改委和生态环境局的强烈反对。 “市长,这家企业虽然规模大,但技术含量并不高,本质上还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厂,能耗和排放指标都很大!而且它的原料大部分需要外购,对本地产业链的带动有限!”发改委主任据理力争。 “更重要的是,”环保局长补充道,“它的生产工艺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如果管控不严,会对园区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我们不能为了GDP,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招商局长则反驳:“现在是产业聚集的关键窗口期!这么大投资,能迅速做大规模,形成集群效应!其他兄弟城市都在抢,如果我们过于挑剔,机会就溜走了!环保问题可以通过高标准监管来解决!”
双方争执不下,都需要市长拍板。
李鸣风仔细翻阅着各方材料,没有立刻表态。他意识到,这已不是简单的项目引进问题,而是关系到千湖未来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碳纤维产业集群的战略性问题。是追求短期规模效应,来者不拒?还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宁缺毋滥,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与本地产业契合度高的核心环节?
他召开了一个专题会议,没有让双方继续争吵,而是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能不能自己培育?或者引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在千湖孵化出我们自己的高端复合材料制品企业?”
会场一时安静。自己培育,意味着更慢的周期和更大的风险。 “这件事先放一放。”李鸣风最终决定,“招商局重新梳理,制定一个碳纤维产业链招商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我们要什么,不要什么。投资额不是唯一标准,技术水平、环境友好度、产业协同度,才是关键指标。不符合标准的,投资再大也不要!”
这个决定,暂时放缓了招商引资的速度,却为千湖碳纤维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定下了调子。
项目的成功,也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千湖对高端技术人才的“虹吸效应”开始显现,不少来自一线城市和海外的人才主动投递简历。但另一方面,那些刚刚被培养出来的熟练技术工人和中层骨干,也开始成为其他新上马碳纤维项目地区“挖角”的重点目标,开出的薪资待遇往往比千湖高出一大截。
人社局忧心忡忡地汇报:“市长,我们好不容易培养的人,眼看就要被别人挖走了!我们的薪资体系,跟那些财大气粗的地方和民营企业比,没有优势啊!”
李鸣风沉思良久。仅仅靠情怀和事业留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是脆弱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 他指示:“第一,立刻研究出台针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的‘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试点方案,让他们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第二,由城投公司牵头,加快人才公寓的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第一批精装修公寓可以拎包入住,租金给予优惠。” “第三,教育局、卫健委要拿出硬措施,解决好人才子女入学和家属就医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就业岗位。”
碳纤维项目的显着成效,引起了省委省政府更高层面的关注。省里决定整合资源,组建“省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并将其打造成全省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策源地和资源整合平台。
消息传出,各地市纷纷行动起来,都希望这个重量级的研究院能落户本地。千湖市凭借碳纤维项目的先发优势,自然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但省城和其他几个工业强市也实力不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