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消息里的“线下分享会”,顾星晚指尖顿了顿。她平时大多泡在工作室里,除了和顾客对接,很少参加公开活动,一想到要面对台下众多观众分享,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这又是让更多人了解“苏绣+现代服装”的好机会,便深吸一口气回复:“初修图很喜欢,没要调整的。分享会我一定去,麻烦你帮我留个名额。”
接下来的日子,顾星晚比之前更忙碌了。一边要赶制顾客订的苏绣单品,完成《云起》补充款的绣制;一边还要为线下分享会做准备,整理自己这些年的创作案例、梳理分享思路。她不想在分享会上说空洞的理论,只想把自己从零开始学苏绣、做设计的真实经历讲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普通人也能和非遗撞出精彩的火花。
为了让分享更有说服力,她翻出了自己最早的一批作品——一件绣着山茶花的棉布短褂。这件短褂的针脚歪歪扭扭,花瓣的配色也有些暗沉,是她刚学苏绣时的“处女作”。当时她绣完后特别骄傲,还穿去学校给同学看,现在再拿出来,和《云起》系列放在一起,差距一目了然。她把这件短褂叠好放进收纳盒,打算分享会上带过去,用实物告诉大家,没有谁一开始就很厉害,热爱和坚持才是最珍贵的“底气”。
赶制《云起》补充款的最后几天,顾星晚遇到了一点小麻烦。补充款的裙摆处,她原本计划绣一片“云影映水”的纹样,用淡蓝色绣线在米白色面料上绣出云影落在水面的朦胧感,可试绣了两次,效果都不理想——第一次绣线太密,云影显得厚重,没有“映水”的轻盈;第二次绣线太疏,纹样又模糊不清,看不出云影的轮廓。
那天晚上,顾星晚对着绣绷坐了很久,反复翻看自己的创作笔记,里面记着她之前观察云影的细节:“平江路河边,阴天的云影最淡,像被水晕开的墨;晴天的云影最清,能看清云的纹路,风吹过水面,云影会跟着散开,边缘是虚的。”看着笔记,她突然有了灵感:或许可以用“虚实结合”的针法,云影的中心用稍密的“齐针”,绣出清晰的轮廓;云影的边缘用极疏的“长短针”,让丝线间隔变大,再搭配半透明的真丝绣线,模拟云影被水波晕开的朦胧感。
确定思路后,她立刻拿出新到的淡蓝色真丝绣线,挑了最细的型号,重新开始试绣。这次她放慢了速度,每绣一针都仔细调整丝线的松紧度,绣完几针就停下来,对着灯光观察绣面的效果。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已经亮了,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绣面上,淡蓝色的云影在米白色面料上若隐若现,真的有了“云影映水”的意境,顾星晚笑着伸了个懒腰,指尖的酸胀感在此刻都变成了满足。
《云起》补充款彻底完成那天,顾星晚特意把它和主款长裙一起挂在了工作室门口的衣架上。微风拂过,主款的蓝云壮阔灵动,补充款的银灰小云温柔内敛,两件衣服的云纹相互呼应,仿佛把整片天空的云都织进了面料里。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拍照,有位穿着汉服的姑娘站在衣架前看了很久,最后走进工作室问:“这两件衣服能试穿吗?我下个月要去参加汉服文化周,想穿一件有苏绣元素的衣服,既不突兀,又有特色。”
顾星晚连忙帮她试穿,补充款穿在姑娘身上,银灰云纹衬得她气质温婉,裙摆的“云影映水”纹样随脚步飘动,和她的汉服外搭相得益彰。姑娘对着镜子转了一圈,眼睛亮得发光:“太好看了!我之前看了很多苏绣衣服,要么太华丽,要么太朴素,这件刚好符合我的预期。而且听张阿姨说,你不是苏绣世家出身,能绣出这么精致的纹样,真的太厉害了。”
听到姑娘的夸赞,顾星晚心里满是欢喜,和她详细对接了修改细节——姑娘想把袖口的小云纹改得更小巧些,方便搭配汉服外搭,顾星晚立刻拿出纸笔记录,还承诺三天内完成修改。姑娘离开时,特意加了她的微信:“以后我身边有人想买苏绣衣服,我一定推荐你家,你的作品既有温度,又懂我们年轻人的喜好。”
日子在一针一线的忙碌中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杂志发刊和线下分享会的日子。分享会在苏州的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当天顾星晚特意穿了《云起》补充款,搭配一件米白色的针织开衫,既符合分享会的氛围,又能直观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刚走进会场,就看到签到处摆着最新一期的《非遗新志》,封面是《云起》主款长裙的特写,标题写着“俗手织云,非遗也能有烟火气”,她的名字印在标题下方,格外醒目。
林溪看到她,立刻笑着迎上来:“小顾,你来了!好多观众看到杂志封面,都在问《云起》的设计故事,就等你分享了。”顾星晚跟着林溪走进会场,里面已经坐满了人,有和她一样的非遗创作者,有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还有几位头发花白的老绣娘,正拿着杂志小声讨论着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莹火虫下的星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