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通过那位顾客,辗转联系到了顾星晚,表达了想做专访的想法。一开始,顾星晚还有些犹豫,她担心自己不是苏绣世家出身,讲不出“传承故事”,怕不符合杂志的需求。林溪却笑着说:“我们想做的,不是‘世家传承’的故事,而是‘普通人与非遗’的故事。比起天生就和非遗绑定的人,你这样从零开始,一点点把苏绣融入现代设计、让更多人喜欢上苏绣的经历,更能打动普通人,也更能让大家相信,非遗的传承,不止有‘世家’一条路。”
林溪的话,打消了顾星晚的顾虑。她开始认真准备专访,不是准备华丽的辞藻,而是整理自己这些年的创作笔记、绣坏的绣片,还有顾客的反馈。有一位顾客在留言里说:“穿了你设计的苏绣衬衫去上班,同事都问我在哪买的,我说这是苏绣,他们都很惊讶,说原来苏绣也能这么日常,我还跟他们科普了苏绣的针法,特别有成就感。”还有一位刚毕业的女生,买了《云起》的围巾,说要带着围巾去外地工作,“看到围巾上的云纹,就想起苏州,想起苏绣的美”。这些留言,顾星晚都截图存在手机里,每次觉得累的时候,翻出来看看,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专访那天,林溪和摄影师准时来到工作室。一进门,林溪就被桌上那半件补充款吸引了:“这也是《云起》系列的?这个银灰色的云纹,比主款的蓝色更低调,却更有质感。”
顾星晚笑着点头,拿起绣品展示给她看:“主款是想突出‘云起’的壮阔,这个补充款是想贴近日常,银灰色更百搭,不管是配大衣还是连衣裙都合适。你看这里,我用了‘虚实针’,有的地方丝线密,有的地方丝线疏,这样远看就有云影朦胧的感觉。”
摄影师在一旁不停拍照,从工作室的环境,到《云起》主款长裙的细节,再到顾星晚绣制时的样子,都一一记录下来。采访时,林溪没有问太多关于“传承”的宏大问题,反而更关注她创作中的小细节。
“刚开始学苏绣的时候,有没有过想放弃的时刻?”林溪问。
顾星晚想了想,指着墙角那个旧绣筐说:“当然有。比如刚学‘乱针’的时候,练了一个月都没练会,绣出来的图案跟一团乱麻似的,我气得把绣筐扔在地上,哭着说再也不绣了。但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那个绣筐还在地上,又捡起来,接着练。现在想想,那时候就是不服气,觉得别人能做好的事,我只要坚持,也能做好。”
“设计《云起》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难点?比如针法或者配色上。”
“难点肯定有,最大的难点是怎么让‘云’有动态感。一开始,我绣的云都是静态的,看起来很死板。后来我去河边看了好多次云,观察云流动的方向、形态变化,还拍了很多视频回来反复看。然后尝试调整针法,比如云的边缘用长一点的‘套针’,中间用短一点的‘乱针’,通过针法的长短差异,模拟云流动的速度,试了十几次,才终于达到满意的效果。”顾星晚说着,拿起《云起》主款长裙,轻轻晃动了一下,裙身的蓝云跟着飘动,真的有了“云起”的动态。
顾星晚低头咬断绣线,指尖捏着刚绣完的那片银灰小云絮轻轻晃了晃,绣面上线结饱满、纹路利落,刚好契合她对补充款的期待。窗外的桂花香气愈发浓郁,顺着半开的窗户钻进来,缠绕在散落的绣线轴上,连工作室里的空气都浸着甜意。她刚把补充款平铺在长桌上,手机就震动起来,是快递员的电话,说她前几天订的新绣线到了,放在了巷口张阿姨的杂货店里。
拎着帆布包走出工作室时,巷子里正热闹。放学的孩子追着跑过,手里举着刚买的糖画;几位阿婆坐在巷口的石凳上择菜,嘴里聊着家常,时不时朝她笑着点头。张阿姨的杂货店门口摆着几筐新鲜的橘子,见她过来,立刻直起腰:“小顾,绣线给你放里屋了,刚到的那批,摸着手感就比你上次买的软。”
顾星晚跟着进了屋,一眼就看到墙角堆着的几个纸箱,上面印着“苏州非遗绣线专供”的字样。她蹲下身拆开一个纸箱,抽出一束天青色的真丝绣线,指尖轻轻揉搓,丝线细腻光滑,没有一丝毛糙,比她之前用的普通绣线质感好上不少。“张阿姨,您帮我收快递,总麻烦您。”她拿起一兜橘子塞进张阿姨手里,“刚上市的橘子,您尝尝鲜。”
“跟我客气啥!”张阿姨笑着把橘子推回去一半,“对了,昨天我家小孙女回来跟我说,她老师看到我手机里你那套蓝云长裙的照片,问能不能帮她订一件,说想穿去参加学校的文化艺术节。”顾星晚心里一暖,连忙应下:“当然可以,等我忙完手头这几件,就跟她老师对接尺寸和细节。”
拎着绣线回到工作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她把新绣线按颜色分类放进抽屉,天青色、烟粉色、黛紫色的丝线整齐排列,像把半片晚霞收进了抽屉里。刚收拾完,手机又响了,是林溪发来的消息,附带了几张专访拍摄的初修图:有她坐在绣绷前专注绣制的侧影,有《云起》主款长裙挂在衣架上、裙身蓝云随微风轻晃的模样,还有她那本画满草稿的笔记本特写。“初修图先给你看看,有没有想调整的地方?另外跟你说个好消息,杂志下月刊发刊,到时候会邀请你去参加线下的非遗分享会,和其他非遗创作者一起聊聊传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莹火虫下的星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