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会开始后,几位非遗创作者依次上台分享,有人传承了三代剪纸手艺,有人把传统竹编做成了现代家居饰品,每一个故事都格外动人。轮到顾星晚上台时,她深吸一口气,抱着那个装着“处女作”短褂的收纳盒走上台,把短褂和《云起》的照片一起投在大屏幕上。
“大家好,我是顾星晚,一个不是苏绣世家出身,却因为喜欢,一头扎进苏绣世界的设计师。”她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屏幕上左边这件歪歪扭扭的山茶花短褂,是我刚学苏绣时绣的,当时我连‘齐针’都练不好,手指被针扎得全是小伤口,却还是舍不得放弃;右边这件《云起》长裙,是我花了三个多月才完成的作品,也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杂志封面款。从‘歪扭短褂’到‘云起长裙’,我花了整整六年时间,这六年里,我没有世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去博物馆看苏绣珍品找灵感,去巷口看绣娘干活学针法,去河边看云流动悟纹样,哪怕被人质疑‘非世家出身绣不出正宗苏绣’,我也没停下脚步。”
台下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在认真听她说话。顾星晚拿起《云起》的纹样草稿,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比如《云起》的云纹,我前后画了上百张草稿,一开始绣的是传统的卷云纹,发现和现代剪裁不搭;后来又尝试绣具象的云朵,又觉得太死板。直到有一次在平江路河边看云,看到云影落在水面上,被风吹得慢慢散开,才突然明白,云的美不在于‘像’,而在于‘动’。于是我调整针法,用‘套针’绣云团、‘乱针’绣云气、‘打籽绣’绣云絮,终于绣出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会流动的云’。”
这时,台下一位老绣娘举起手,声音带着几分温和:“小顾,我做了四十多年苏绣,一直觉得咱们苏绣的针法、纹样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不能随便改。但今天看了你的作品,听了你的故事,我突然觉得,或许‘不变’不是最好的传承,像你这样,把苏绣改得更符合年轻人的生活,让更多人愿意穿、愿意喜欢,才是让苏绣活下去的办法。”
老绣娘的话引起了台下的共鸣,不少人纷纷点头。顾星晚看着老绣娘,眼里满是感动:“其实我一开始也怕改了传统针法,会被说‘不正宗’。但后来我发现,苏绣的‘正宗’,从来不是固定的针法和纹样,而是它‘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精髓。只要这个精髓还在,哪怕我们把它绣在T恤上、围巾上,哪怕我们用了新的配色、新的针法,它还是苏绣。”
分享会结束后,很多人围上来和顾星晚交流。有位刚毕业的女生说,她也喜欢苏绣,却因为不是世家出身,一直不敢轻易尝试,听了她的分享,决定也要像她一样,从零开始学;还有几位做服装品牌的创业者,提出想和她合作,把《云起》系列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他们的品牌里,让苏绣服装走进更多城市。刚才提问的那位老绣娘也走了过来,递给她一张名片:“小顾,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我那里有一些祖辈传下来的苏绣配色秘方,你要是有需要,随时来找我。咱们一起琢磨,怎么让苏绣越来越好。”
顾星晚双手接过名片,指尖有些发烫,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张名片不仅是一份认可,更是一份期待——期待她能继续带着苏绣往前走,期待苏绣能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从文化艺术中心出来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路边的路灯亮起,暖黄的灯光洒在身上,格外舒服。林溪发来消息,说杂志刚上架就卖得很好,很多读者在后台留言,想了解《云起》系列的购买渠道,还有人问能不能报名她的苏绣体验课。顾星晚笑着回复,说等忙完这阵子,就准备开苏绣体验课,从最基础的针法教起,让更多人感受苏绣的魅力。
回到工作室时,巷口的阿婆还在择菜,见她回来,笑着喊:“小顾,今天分享会顺利不?张阿姨说你上杂志封面了,真厉害!”顾星晚笑着点头,和阿婆聊了几句,才走进工作室。她把《云起》主款和补充款重新挂好,又把老绣娘给的名片小心翼翼地夹进自己的创作笔记本里,刚好夹在那张“云影映水”的草稿旁边。
她坐在绣绷前,抽出新到的天青色绣线,穿进绣花针里。接下来,她要为那位汉服姑娘修改补充款的袖口,还要准备苏绣体验课的教材,还要和几位品牌创业者对接合作细节。虽然忙碌,但她心里满是干劲——她想起分享会上那位女生的话,想起老绣娘递名片时的眼神,想起顾客穿着她设计的苏绣衣服时的笑容,这些都成了她继续往前走的动力。
缝纫机的针头再次启动,天青色的绣线在面料上慢慢游走,勾勒出小巧的云纹。窗外的桂花香气依旧浓郁,和绣线的丝线香交织在一起,温柔而坚定。顾星晚知道,《云起》的故事还在继续,她与苏绣的故事也远未结束。未来,她会带着这份热爱,带着大家的期待,一针一线地织下去,让苏绣不仅能登上杂志封面,能走进文化分享会,更能走进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能带着烟火气,温暖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莹火虫下的星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