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顾星晚没放弃。她知道自己没有“世家传承”的优势,别人从小在绣绷前耳濡目染,能轻松get到纹样的神韵和针法的诀窍,她只能靠“笨办法”补足。她经常去苏州的非遗文化街,蹲在苏绣店铺门口看绣娘干活,看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搭话请教,哪怕一开始被有些绣娘敷衍,她也不气馁,下次去还带着自己绣的小作品,诚恳地请对方指点。时间久了,不少绣娘被她的执着打动,愿意跟她多说几句,有的还会把绣坏的小绣片送给她,让她研究上面的针法和配色。
大三那年,学校组织设计大赛,主题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顾星晚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苏绣,她想做一件能日常穿的苏绣服装,而不是只能摆在展厅里的工艺品。那段时间,她泡在图书馆里翻找传统苏绣纹样资料,从明清时期的服饰纹样,到近代的苏绣装饰画,画了上百张草稿,却始终觉得差点意思——要么是纹样太传统,和现代服装剪裁格格不入;要么是过于追求现代感,丢了苏绣本身的韵味。
直到比赛截止前半个月,她去平江路采风,那天正好赶上阴天,她坐在河边的石凳上发呆,看着天上的云慢慢聚集、流动,从薄薄的一层变成厚厚的云团,颜色也从灰白渐渐变成淡蓝。突然,一阵风吹过,河边的柳树条晃了晃,云影落在河面上,跟着水波一起流动,那一刻,顾星晚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为什么非要绣具象的花鸟鱼虫?云不就是最灵动的“传统元素”吗?
中国传统纹样里,“云纹”本就常见,不管是古代的服饰、建筑,还是器物上,都能看到云纹的身影,它既带着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没有固定的形态,刚好能和现代服装的简约剪裁结合。确定了方向后,顾星晚立刻赶回工作室,开始着手设计。她先确定了服装的剪裁——选择简约的H型长裙,不做复杂的褶皱和装饰,为苏绣纹样留出足够的展示空间;然后是面料,她跑了好几家面料市场,最终选定了重磅桑蚕丝,这种面料挺括却不僵硬,能很好地承载苏绣的质感,而且垂坠感好,穿在身上走动时,裙身会自然飘动,刚好能凸显“云”的动态。
最关键的还是苏绣部分。为了呈现“云起”的层次感,顾星晚尝试了多种针法组合:云团的边缘用“套针”,通过丝线的层层叠加,营造出云的蓬松感;云团中间用“乱针”,打乱丝线的走向,模拟云气流动的不规则感;而零星的小云絮,则用“打籽绣”,绣出一个个小小的线结,增加绣面的立体感。配色上,她没有用传统云纹常用的金色、红色,而是选择了从浅蓝到靛蓝的冷色调渐变,既符合“云”的清新气质,又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
那段时间,顾星晚几乎住在了工作室。每天早上八点到工作室,先画纹样草稿、确定当天的绣制范围,然后就坐在绣绷前,一针一线地绣,直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去休息。有一次,为了绣好裙身中间那片最大的云团,她连续绣了18个小时,中途只吃了两盒外卖,等绣完抬头时,发现窗外已经亮了,眼睛干涩得连东西都看不清,只能靠滴眼药水缓解。
比赛那天,当顾星晚穿着自己设计的苏绣长裙走上T台时,台下先是一阵安静,紧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评委点评时说:“这件作品最打动人的,是它没有刻意强调苏绣的‘传统’,而是让苏绣自然地融入现代服装里,既让我们看到了苏绣的美,又让我们相信,苏绣不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的非遗,它还能走进日常生活。”最终,顾星晚的作品获得了大赛二等奖,而这件作品,就是《云起》系列的雏形。
毕业后,顾星晚没有去大厂做设计师,而是坚持留在苏州,租下了现在的工作室,专心做“苏绣+现代服装”的设计。一开始,生意并不好做。很多人觉得,苏绣服装又贵又不日常,买回去只能压箱底;还有人听说她不是苏绣世家出身,对她的绣工存疑,甚至有人直言:“不是世家传下来的手艺,能绣出正宗的苏绣吗?”
面对这些质疑,顾星晚没有辩解,只是埋头做作品。为了让苏绣服装更日常,她调整了设计思路:除了长裙、外套这些偏正式的款式,还设计了苏绣衬衫、T恤、围巾等日常单品;绣制时,也控制绣线的密度和面积,在保证美观的同时,降低成本,让价格更亲民。比如她设计的苏绣衬衫,只在领口、袖口绣上小面积的云纹、 floral纹样,既保留了苏绣元素,又不会显得夸张,很受年轻上班族的喜欢。
慢慢的,顾星晚的工作室有了名气。先是周边的朋友、同学帮她宣传,后来有顾客穿着她设计的衣服拍了视频,发到网上意外走红,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非世家出身的苏绣服装设计师”。去年秋天,一位顾客穿着《云起》主款长裙去参加一场文化活动,被《非遗新志》的编辑林溪看到了。林溪当时正负责“非遗年轻化”的专题策划,一直在寻找能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的案例,看到《云起》后,立刻被吸引了——她见过很多苏绣服装,要么过于传统,缺乏现代美感;要么过于花哨,丢失了苏绣的本真,而《云起》刚好平衡了两者,既保留了苏绣的精髓,又贴合现代生活场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莹火虫下的星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