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星晚记得,活动期间还有一位特殊的嘉宾——92岁的张奶奶,她是洛阳牡丹种植世家的传人,家里种了好几代牡丹,这次特意坐着高铁来参加活动。张奶奶在“牡丹文化论坛”上发言时,手里握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她父亲和祖父种植牡丹的心得。“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去田里,他告诉我,牡丹是有脾气的,你对它好,它才会好好开花。”张奶奶的声音有些沙哑,却格外有力量,“现在年轻人把牡丹带到了全世界,还让这么多人喜欢上它,我高兴啊,这是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了,还传得更远了。”
论坛结束后,张奶奶拉着顾星晚的手,给她讲了很多关于牡丹的老故事,比如以前洛阳花农怎么在冬天给牡丹保暖,怎么辨别牡丹的品种,还有她年轻时跟着父亲去北京送牡丹的经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我们坐着火车,把牡丹放在铺着棉絮的篮子里,一路上要换好几趟车,生怕把花冻着。”张奶奶笑着说,“现在多好啊,花能坐飞机,还能通过屏幕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你们做得比我们那时候好。”
随着活动的推进,双面江南艺术中心渐渐成了城市里的“牡丹打卡地”,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看展、体验工坊、参加论坛。有情侣在这里拍婚纱照,背景是盛开的牡丹和古色古香的建筑;有学生来这里做社会实践,采访不同国家的嘉宾,记录牡丹文化的故事;还有很多外地游客特意赶来,只为了亲眼看看这场跨越国界的牡丹盛宴。顾星晚经常会在场馆里转悠,听着大家的讨论,有时会遇到有人问她:“顾总,你为什么要做‘全球牡丹’这个活动啊?”每次她都会笑着回答:“因为牡丹不应该只开在田里,也不应该只属于一个地方,它的美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它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活动接近尾声时,顾星晚团队策划了一场“牡丹之夜”音乐会,邀请了国内外的音乐家,用不同的乐器演绎与牡丹相关的作品。小提琴家李娜演奏的《牡丹颂》,琴声悠扬婉转,像是在讲述一朵牡丹从含苞到绽放的过程;古筝演奏家王玥弹奏的《洛阳春》,指尖划过琴弦,仿佛能让人看到洛阳城里千亩牡丹盛开的景象;还有来自法国的钢琴家马克,他特意改编了一首《牡丹与玫瑰》,钢琴的旋律里既有玫瑰的浪漫,又有牡丹的雍容,两种美融合在一起,格外动人。
音乐会结束时,全场灯光暗了下来,只有主舞台上的大屏幕亮着,开始播放一段短片——短片里有荷兰花农采摘牡丹的身影,有日本匠人制作牡丹和纸的过程,有洛阳花农给牡丹浇水的画面,还有活动期间观众的笑脸和留言。当短片播放到最后,屏幕上出现一行字:“牡丹无国界,美好共传递”,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人眼里都闪着泪光。
顾星晚站在后台,看着舞台上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感动。她想起筹备活动的那些日子,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拼尽了全力——林薇为了协调嘉宾行程,经常熬夜改方案;负责展区设计的小陈,为了还原不同国家的牡丹种植场景,特意去当地考察;还有负责宣传的小周,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活动,跑遍了城市里的大小媒体。他们都跟顾星晚一样,对牡丹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也对这场活动充满了期待。
活动落幕的前一天,顾星晚组织团队在艺术中心的庭院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牡丹宴”,大家围坐在摆满牡丹点心和牡丹茶的桌子旁,聊着活动期间的趣事。林薇说:“我以前觉得牡丹就是一种花,现在才知道,它背后有这么多故事,能把这么多人连在一起。”小陈笑着说:“我现在看到牡丹就觉得亲切,下次去洛阳,一定要去看看真正的牡丹园。”顾星晚看着大家的笑脸,心里突然觉得,这场活动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展示牡丹”本身,它更像是一座桥,连接了不同的文化,也连接了不同的人。
此刻,顾星晚再次翻开手中的签名册,最后一页是她自己的签名,旁边画着一朵小小的牡丹,那是她昨天特意加上去的。她抬头望向远处的夜空,月亮已经升了起来,柔和的月光洒在艺术中心的屋顶上,也洒在庭院里的牡丹上。她知道,这场“全球牡丹”系列活动虽然落幕了,但牡丹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因为牡丹而相遇的人,那些因为牡丹而产生的感动,会像种子一样,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等到明年牡丹盛开时,又会开出新的美好。
身后的场馆里,最后一盏灯被熄灭,只剩下庭院里的路灯还亮着,暖黄色的光笼罩着那几株姚黄牡丹。顾星晚轻轻合上签名册,转身向楼梯口走去,脚步比来时更轻快了些。她知道,下一场关于牡丹的故事,已经在悄然酝酿,而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飞檐下,也永远会记得这场跨越山海的牡丹盛宴,记得那些与牡丹有关的温暖与感动。
顾星晚的“全球牡丹”系列活动完美落幕在双面江南艺术中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莹火虫下的星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