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星晚的“全球牡丹”系列活动完美落幕在双面江南艺术中心
暮色四合时,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飞檐还沾着最后一抹金辉,檐角铜铃被晚风拂动,叮当声里混着场馆内渐次稀疏的人声。顾星晚站在三楼露台的雕花栏杆旁,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木质扶手,目光越过庭院里几株晚开的牡丹——那是活动开幕时特意移栽的“姚黄”,此刻花瓣虽已染上风霜,却仍挺着几分傲骨,像极了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全球牡丹”系列活动,从筹备时的忐忑到落幕时的圆满,每一步都带着不卑不亢的韧劲。
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负责活动统筹的林薇,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嘉宾签名册。“顾总,最后一批嘉宾刚离开,这是签满的册子,您要不要看看?”林薇的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疲惫,却又藏着抑制不住的雀跃。顾星晚转过身,接过册子时指尖触到纸页上未干的墨迹,翻开第一页,法国花艺大师皮埃尔的签名旁画着一朵小小的牡丹,笔触鲜活,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页上绽放。她想起开幕当天,皮埃尔站在铺满牡丹的主舞台上,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在普罗旺斯种过无数薰衣草,却第一次见这样能把‘雍容’和‘清雅’揉在一起的花——牡丹的美,是有灵魂的。”
那天的双面江南艺术中心,像是被一场牡丹的盛宴彻底唤醒。场馆入口处,三十米长的玻璃展墙被改造成了“牡丹时空廊”,左侧是顾星晚团队搜集的全球各地牡丹品种图谱,从中国洛阳的“魏紫”到日本的“岛锦”,从美国的“海黄”到荷兰的“金阁”,每一张图谱旁都附着当地花农手写的养护心得;右侧则是动态投影,循环播放着不同国家的牡丹文化纪录片——有洛阳花农凌晨三点在田里采摘牡丹的身影,有京都匠人用牡丹花瓣制作和纸的过程,还有巴黎花艺师用牡丹与玫瑰搭配制作新娘手捧花的场景。当时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站在廊前看了很久,后来才知道他是国内着名的植物学家,临走前拉着顾星晚的手说:“年轻人能做这样的事不容易,牡丹不只是中国的花,也是世界的花,你把它们的故事连起来了。”
顾星晚指尖摩挲着签名册上的字迹,思绪又飘到了系列活动中的“牡丹工坊”环节。那时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被分成了十二个小空间,每个空间对应一种牡丹相关的技艺。她记得最热闹的是苏绣牡丹体验区,七十岁的苏绣非遗传承人周阿姨每天都坐在那里,戴着老花镜,手里的银针在素色绸缎上穿梭,不一会儿就能勾勒出一片栩栩如生的牡丹花瓣。有次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趴在桌边,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问:“奶奶,这线怎么能变成花呀?”周阿姨笑着把银针递给她,手把手教她绣了一针,小女孩举着自己绣的歪歪扭扭的“花瓣”,跑到顾星晚面前炫耀:“阿姨你看,我也会绣牡丹啦!”
还有“牡丹味觉实验室”,那是顾星晚特意邀请米其林三星厨师陈默打造的。陈默团队用牡丹花瓣做果冻,用牡丹花粉烘焙饼干,甚至还研发了一款牡丹气泡酒,酒液呈淡粉色,倒入杯中时会浮起细小的气泡,像极了牡丹绽放时抖落的花粉。活动期间,每天都有客人为了这款气泡酒排起长队,有对情侣甚至当场决定,要在明年牡丹盛开时举办婚礼,用这款酒做婚宴用酒。顾星晚想起当时陈默跟她说:“我一开始觉得牡丹只能看,没想到还能吃、能喝,你这个想法太妙了——把花的美,变成能留在舌尖的记忆。”
不过,这场活动并非一帆风顺。筹备到第二个月时,团队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原定从荷兰空运过来的“金阁”牡丹因为疫情延误了,而那批牡丹是“全球牡丹艺术展”的核心展品,其中有几株还是特意培育的新品种,要在活动中首次公开亮相。得知消息的那天,顾星晚在办公室里待了整整一夜,窗外的雨下了又停,她手里握着一张荷兰花农发来的照片,照片里的“金阁”牡丹裹着保温棉,被整齐地摆放在仓库里,花农在消息里说:“请放心,我们会想办法,这些花也在等去中国的机会。”
第二天一早,顾星晚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取消“金阁”牡丹的单独展区,转而发起“线上牡丹接力”活动,邀请荷兰、日本、美国的花农通过直播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当地牡丹的种植情况,同时组织团队用3D打印技术,按照“金阁”牡丹的真实形态,制作了一批等比例的模型,放在原定展区里,并附上一张纸条:“真正的‘金阁’正在跨越山海,我们先用科技留住它的模样,等它到来时,再与大家共赏。”没想到这个举动意外地收获了好评,很多观众在模型旁留言,有人说“这样的等待更有意义”,有人甚至开始期待“真实牡丹和模型同框的那天”。
半个月后,当那批“金阁”牡丹终于运抵艺术中心时,顾星晚和团队特意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接花仪式”。打开包装箱的那一刻,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粉色的花瓣上还沾着水珠,像是刚从田里采摘下来一样。当时正在直播的荷兰花农通过屏幕看到这一幕,激动得差点哭出来:“它们终于到了!你看,它们开得真好!”那天的直播观看人数突破了百万,很多观众在评论区留言:“原来一朵花的旅程也能这么动人”“这就是‘全球牡丹’的意义吧,把不同地方的人连在一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莹火虫下的星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莹火虫下的星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