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 年 5 月的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前的广场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蓝色横幅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艺术无国界,善意共传递”。横幅下方,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正有序排队,期待走进这座艺术殿堂,欣赏一场跨越六大洲的 “温暖艺术盛宴”。这是 “晚星艺术基金” 成立三年来,首次在国际顶级艺术场馆举办大型展览,800 件参展作品均出自基金资助的青少年之手,从中国乡村孩子笔下的非遗图腾,到非洲难民儿童画布上的希望曙光,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梦想,也传递着不同文化的温度。
林晚星站在展厅入口,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调整最后一幅作品的灯光 —— 那是巴西土着孩子绘制的《雨林生态绘本》中的一页,画面里,绿色的雨林中藏着五彩斑斓的小鸟,藤蔓缠绕着树木,树下的土着孩子正与猴子嬉戏。她伸手轻轻拂过画框边缘,指尖仿佛能触碰到孩子们创作时的雀跃。“这些孩子或许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但他们的画笔,却能跨越山海,让世界看到他们的生活与梦想,” 林晚星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欣慰,“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也是‘晚星艺术基金’一直坚守的初心。”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 的筹备工作始于一年前。当林晚星提出要在卢浮宫举办展览时,团队既兴奋又忐忑 —— 卢浮宫对展览的专业性、学术性要求极高,而这次参展的作品均出自青少年之手,如何让这些 “非专业” 的作品在顶级艺术场馆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成为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
“晚星艺术基金” 在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公益项目点,涵盖中国乡村、非洲难民营、澳洲原住民社区、巴西土着部落等。为了让展览更具代表性,团队从基金三年来资助的 1.2 万件青少年艺术作品中,筛选出 800 件参展,确保每个项目点都有作品入选,且涵盖绘画、绘本、雕塑、手工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乡村项目点,团队重点征集 “非遗主题” 作品。基金曾在云南、贵州等地的乡村学校开设 “非遗艺术课”,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教孩子们绘制苗族银饰纹样、傣族孔雀图腾、剪纸艺术等。这次参展的《苗族银饰图腾组画》,就出自云南文山州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之手 —— 他们用马克笔在卡纸上勾勒出复杂的银饰纹样,有的模仿苗族头饰上的蝴蝶纹,有的还原项圈上的龙纹,虽然线条稚嫩,却将非遗文化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非洲难民营项目点,孩子们的作品多以 “希望” 为主题。基金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配备了移动艺术教室,为孩子们提供画笔、颜料和画布,让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参展作品《希望之光》是肯尼亚难民营的 12 岁女孩娜奥米的作品 —— 画面上方是灰色的难民营帐篷,下方却画满了金色的向日葵,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花茎上还挂着孩子们的笑脸。娜奥米在作品说明中写道:“虽然我们住在这里,但我相信,像向日葵一样朝着太阳生长,就一定能等到好时光。”
在澳洲原住民社区,团队征集了 “点画” 作品。“点画” 是澳洲原住民的传统艺术形式,用细小的圆点构成图案,传递部落的历史与故事。基金资助的原住民青少年,在部落长老的指导下,将传统点画与现代元素结合,创作出《部落迁徙图》《星空传说》等作品。其中《部落迁徙图》用红色、黄色、黑色的圆点构成蜿蜒的路线,代表部落祖先迁徙的轨迹,路线旁的圆点则代表沿途的山川、河流和动物,展现了原住民对自然与祖先的敬畏。
为了让作品在卢浮宫的展厅中呈现出最佳效果,团队邀请了法国知名展览设计师皮埃尔?勒梅尔担任展厅设计总监。皮埃尔在实地考察后,提出了 “分区叙事” 的设计理念 —— 将展厅分为 “非遗传承”“希望之光”“自然共生”“部落记忆” 四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的灯光、色彩、展陈方式都与作品的文化背景相契合,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仿佛跟随作品进行一场 “跨文化之旅”。
“非遗传承区” 以暖色调为主,墙面采用米色亚麻布材质,搭配木质展架,营造出 “传统与温暖” 的氛围。中国乡村孩子的《苗族银饰图腾组画》被悬挂在弧形墙面上,下方摆放着苗族银饰实物,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直观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旁边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孩子们制作的剪纸作品,灯光从下方照射,让剪纸的纹样在墙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充满艺术感。
“希望之光区” 的设计则充满 “力量感”—— 墙面采用浅灰色,搭配白色展架,参展作品以悬挂和落地展陈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娜奥米的《希望之光》被挂在展区最显眼的位置,上方安装了可调节的暖光灯,灯光聚焦在向日葵上,让金色的花盘显得格外耀眼;旁边的落地展架上,摆放着非洲孩子们制作的 “希望树” 雕塑 —— 用树枝和彩色毛线编织而成,树枝上挂满了孩子们写下的愿望卡片,有的写着 “我想当医生”,有的写着 “我想让家人平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