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专门开发了‘珊瑚生长模拟系统’,” 合成师李然说,“在某些镜头里,我们让珊瑚缓慢地‘生长’—— 枝桠逐渐变长,颜色慢慢变深,虽然变化很细微,但能让观众感受到‘海底世界是有生命的’。这种细节观众可能不会刻意注意到,但会潜意识里觉得场景更真实。”
最终呈现的 “发光珊瑚礁” 场景中,阿雅潜入海底,指尖触碰珊瑚的瞬间,整座珊瑚礁从沉睡中苏醒,橙、粉、蓝、紫的光芒依次亮起,水母在光芒中穿梭,微生物在周围闪烁,仿佛一个 “活着的海底秘境”。当这个片段首次在内部放映时,有工作人员忍不住感叹:“好像真的潜入了大堡礁,想伸手去摸那些珊瑚。”
“暴风雨航海” 是《海洋奇缘》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 —— 阿雅与杰克驾驶的船只在太平洋上遭遇台风,巨浪像小山一样砸向船身,船只在海浪中剧烈颠簸,甚至被卷入漩涡。为了还原这场 “人与自然的对抗”,特效团队采用 “实体模型拍摄 + 海洋数据模拟 + 数字合成” 的技术路径,让每一朵浪花、每一次颠簸都 “符合物理规律,充满视觉张力”。
为了捕捉船只在海浪中 “真实的颠簸感”,团队制作了一艘 1:5 比例的实体船模型 —— 船体用轻质合金打造,内部安装了液压控制系统,能模拟船只的左右倾斜、上下起伏;船帆、绳索等细节与真实船只一致,甚至能通过远程控制调整船帆的角度。“我们参考了波利尼西亚传统航海船的结构,船身较窄,吃水较浅,这种设计在海浪中会有更明显的颠簸,更符合电影的戏剧效果。” 模型师马克说。
海浪的模拟则通过 “大型水幕系统” 实现 —— 在工作室搭建一个长 30 米、宽 20 米、深 5 米的水池,水池底部和四周安装了数百个高压喷水口,能通过编程控制水流的强度、方向,模拟不同形态的海浪:比如台风初期的 “碎浪”,水流强度较弱,形成细碎的浪花;台风鼎盛期的 “巨浪”,水流强度达到最大,能掀起 5 米高的水幕,砸向船模型。
“拍摄时,我们会先根据剧本设计‘海浪运动轨迹’,比如第几秒巨浪从左侧袭来,第几秒船只被掀至最高点,然后通过电脑控制水幕系统和船体液压系统,同步模拟这些动作。” 导演张艺谋说,“实体拍摄的好处是,浪花的形态、船身的震动、绳索的摆动都是真实的,这些细节比全 CG 更有‘重量感’—— 观众能感受到海浪的力量,也能感受到船只在对抗中的‘脆弱与坚韧’。”
为了避免 “夸张的戏剧化”,林晚星要求团队必须基于真实海洋数据设计海浪。他们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合作,获取了太平洋台风季的历史海浪数据 —— 包括台风中心附近的浪高、浪速、浪频,以及海浪撞击船体时的压力变化。“比如真实台风中的巨浪,波长通常在 100-200 米之间,波高可达 10 米以上,运动轨迹呈‘旋转式’,而不是简单的‘上下起伏’。” 数据分析师陈曦说,“我们把这些数据输入‘海浪模拟软件’,生成符合真实物理规律的海浪运动模型,再将模型参数应用到实体水幕系统的控制中,确保每一朵浪花的形态都‘有科学依据’。”
团队还专门针对 “船只与海浪的相互作用” 进行了物理模拟 —— 比如当巨浪从左侧撞击船体时,船身会先向左倾斜,然后在惯性作用下向右反弹,同时船首会微微下沉;绳索在颠簸中会呈现 “波浪式摆动”,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晃动。“有一场戏,船只被巨浪掀至最高点,然后快速下坠,我们通过数据模拟计算出,这个过程中船身的加速度会达到 2G,所以在拍摄时,我们调整了液压系统的参数,让船模型的下坠速度与真实加速度一致,演员在后期配音时,也能根据这个加速度调整呼吸和台词的节奏,让表演更真实。” 陈曦说。
实体拍摄完成后,数字合成团队开始 “放大冲突感”—— 通过 CG 技术,将实体拍摄的 “小尺度海浪” 放大为 “电影中的巨浪”,同时添加 “暴雨、闪电、水雾” 等元素,增强场景的 “压迫感”。比如在实体拍摄的 5 米高海浪基础上,通过数字合成将浪高提升至 15 米,让巨浪在银幕上呈现 “遮天蔽日” 的效果;在海浪撞击船体的瞬间,添加 “水花飞溅” 的细节,让水花溅到镜头上,增强观众的 “代入感”。
“我们还在场景中加入了‘动态模糊’和‘景深效果’,” 合成师李然说,“当船只剧烈颠簸时,镜头会模拟人眼的‘眩晕感’,让远处的海浪变得模糊,近处的绳索则清晰可见;闪电亮起时,会瞬间提升画面的亮度,让海浪的纹理和船身的细节更突出。这些技术处理,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暴风雨的‘狂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