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特效工作室的大屏幕上,“发光珊瑚礁” 的初版特效画面正循环播放 —— 深蓝色的海底背景中,珊瑚枝桠泛着微弱的荧光,却显得单薄而僵硬,与林晚星想象中 “五彩斑斓、充满生命力” 的海底世界相去甚远。她按下暂停键,指尖轻点屏幕:“这里的珊瑚发光节奏不对,真实的海洋生物发光是‘呼吸式’的,有明暗起伏;还有色彩,不能只有单一的蓝色,要加入珊瑚虫本身的橙、粉、紫,让光感更有层次。”
特效总监约翰?诺尔立刻记录下修改意见,身后的团队成员迅速调整参数。作为《海洋奇缘》后期制作的核心环节,“海洋奇观” 特效的打造,从一开始就确立了 “科学为骨、奇幻为魂” 的原则 —— 既要基于真实海洋生态规律,还原海浪、珊瑚、生物的物理特性,又要通过艺术化处理,呈现电影所需的 “梦幻感”。从 “发光珊瑚礁” 的实景搭建,到 “暴风雨航海” 的模型拍摄,再到 “海洋之心苏醒” 的水墨特效融合,每一个场景都经历了上百次的调整与优化,最终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 “仿佛能触摸到的海底世界”。
“发光珊瑚礁” 是《海洋奇缘》中最具标志性的场景之一 —— 女主角阿雅为寻找 “海洋之心”,潜入海底秘境,这里的珊瑚能发出五彩光芒,照亮整个海底,甚至能随着人物的动作 “回应式” 发光。为了让这个场景既真实又奇幻,特效团队放弃了全 CG 制作,选择 “实景搭建 + 灯光特效 + 数字合成” 的混合模式,让每一株珊瑚都拥有 “独特的生命力”。
为了还原真实的珊瑚形态,团队先前往澳大利亚大堡礁、帕劳蓝角等海域采风,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了上万张珊瑚照片,记录不同种类珊瑚的枝桠结构、色彩变化;随后又走访全球 5 家顶级海洋馆,观察珊瑚在不同光线环境下的状态 —— 比如白天的珊瑚颜色鲜艳,夜晚则会呈现柔和的荧光色。“我们发现,健康的珊瑚表面有一层‘黏膜质感’,会反射微弱的光泽,这是全 CG 很难模拟的细节。” 美术指导张叔平说。
基于这些调研,团队在洛杉矶工作室搭建了一个占地 800 平方米的 “微型珊瑚礁实景”—— 用泡沫、树脂等材料制作出 1:1.2 比例的珊瑚模型,从鹿角珊瑚的分叉结构,到脑珊瑚的褶皱纹理,每一处细节都与真实珊瑚一致;为了模拟 “珊瑚附着在岩石上” 的质感,工匠们还在模型表面涂抹了特殊的硅胶材料,让珊瑚看起来有 “湿润的触感”。
“最耗时的是珊瑚的色彩处理,” 道具组组长王师傅说,“我们用喷枪在模型上分层喷涂颜料,底层是珊瑚的本色,中层是荧光涂料,表层是透明的光泽剂,这样既能保证白天场景的‘真实感’,又能为后续灯光特效打下基础。光是制作这一片‘珊瑚礁’,就花了 45 天时间,动用了 20 多名工匠。”
实景搭建完成后,灯光团队开始进行 “光影魔法” 的创作。为了实现 “珊瑚随人物动作发光” 的效果,他们在每一株珊瑚模型内部都安装了微型 LED 灯珠,并通过编程控制灯光的明暗节奏 —— 当演员在实景前表演时,动作捕捉系统会实时捕捉演员的手势、步伐,同步触发对应的灯光变化,比如阿雅伸手触碰珊瑚时,珊瑚会从根部到顶端逐渐亮起,像 “被唤醒的生命”。
“我们参考了海洋生物‘生物发光’的科学原理,比如甲藻在受到扰动时会发光,所以设计珊瑚的发光逻辑是‘外部刺激触发’,而不是无规律的闪烁。” 灯光指导黄志明说,“比如鱼群游过珊瑚礁时,珊瑚会发出短暂的微光;阿雅唱歌时,珊瑚会随着旋律的节奏明暗交替,这种‘有逻辑的发光’,让场景更具说服力。”
为了丰富光的层次,团队还在实景上方安装了 120 盏可编程聚光灯,通过调整灯光的色温、角度,模拟不同的海底光线环境 —— 清晨的阳光透过海面,在珊瑚上形成斑驳的光斑;深夜的海底则以蓝紫色荧光为主,偶尔有生物游过留下的 “光迹”。“有一场阿雅在珊瑚礁中奔跑的戏,我们让灯光随着她的移动轨迹变化,她跑过的地方,珊瑚依次亮起,形成一条‘光的路径’,既引导观众的视线,又增强了场景的梦幻感。” 黄志明说。
实景与灯光完成后,数字合成团队开始 “画龙点睛”—— 通过 CG 技术,为场景添加 “动态细节”,让静态的实景 “活” 起来。比如在珊瑚之间添加游动的发光水母,它们的触手会随着水流轻轻摆动,留下淡淡的光痕;在岩石缝隙中加入细小的发光微生物,像 “海底的星星” 一样闪烁;甚至在珊瑚表面添加 “水流冲刷” 的效果,让光泽剂反射的光线随水流轻微晃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