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中心的会议室里,《歌手》国际版总导演洪涛将一份烫金邀请函推到林晚星面前。邀请函封面印着 10 国国旗组成的音符图案,内页写着:“诚挚邀请林晚星女士担任《歌手》国际版‘国际音乐导师’,以多元音乐视角,助力全球歌手绽放舞台。”
窗外,春日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桌面上,照亮了邀请函旁的节目企划书 —— 里面详细标注着 10 位参赛歌手的信息:巴西的拉丁天后安娜、挪威的民谣诗人埃里克、印度的宝莱坞歌后莉娜、南非的非洲鼓乐歌手马库斯…… 涵盖拉丁、民谣、宝莱坞、非洲传统等多种音乐风格。
“晚星,这档节目不是简单的‘歌手竞技’,而是‘全球音乐对话’。” 洪涛的语气带着期待,“我们找遍了国内外的音乐界人士,只有你既懂东方音乐的细腻,又熟悉西方音乐的节奏,还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歌手信服。”
林晚星拿起企划书,翻到安娜的资料页 —— 上面贴着一张她在里约热内卢音乐节表演的照片,舞台上的安娜穿着亮片长裙,随着桑巴节奏摆动身体,台下观众跟着音乐欢呼。“去年我在西班牙音乐节见过安娜,她的嗓音里有太阳的温度。” 林晚星笑着说,“如果能把她的拉丁风格和中国传统音乐结合,一定会很有趣。”
这场谈话后,林晚星正式确认加盟《歌手》国际版。消息通过节目组官方账号发布后,迅速登上全球社交媒体热搜 ——# 林晚星国际歌手导师# 话题在微博、Twitter、Instagram 同步发酵,不少网友留言:“期待看到她把不同国家的音乐‘揉’在一起!”“终于有导师能真正理解多元音乐了!”
《歌手》国际版的邀约,并非偶然。从《丝路传奇》的跨文明配乐,到 “丝路音乐节” 的多国音乐家合作,林晚星在 “多元音乐融合” 领域的实践早已被业内熟知。而节目组筹备初期,便定下 “打破音乐国界” 的核心定位,林晚星成为 “国际音乐导师” 的不二人选。
“我们最初担心,10 国歌手的音乐风格差异太大,会让观众觉得‘割裂’。” 节目总策划张莉说,“直到研究林晚星团队制作的《Cancion de la Luna》—— 那首歌融合了中国古筝、西班牙弗拉门戈吉他、波斯乌德琴,却听不出任何违和感。我们意识到,她能把‘差异’变成‘亮点’。”
林晚星对 “多元音乐” 的理解,源于多年的实践。“音乐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共存’。” 她在节目筹备会上说,“巴西的桑巴能和中国的五声音阶结合,挪威的民谣能融入中文的韵律,印度的拉格能搭配非洲的鼓点 —— 关键是找到不同音乐的‘共通情感’,比如快乐、思念、勇气,这些是无国界的。”
这种理念与节目组的定位高度契合。《歌手》国际版摒弃了 “淘汰制”,改为 “合作共创制”—— 每一期,10 位歌手分为 5 组,每组由林晚星指导改编一首 “跨文化歌曲”,最终呈现 “1+1>2” 的舞台效果。“我们想让观众看到,音乐不是‘竞争’,而是‘对话’。” 洪涛说,“而林晚星,就是最好的‘对话引导者’。”
邀请林晚星担任导师,也是全球音乐界的期待。安娜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听过林制作的《丝路传奇》 soundtrack,里面的中西方乐器融合太神奇了,我一直想和她合作,没想到能在这个节目里实现。” 埃里克则表示:“我一直想尝试用中文唱歌,但担心发音不标准,林导师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甚至国际唱片协会也发来贺电,称林晚星的加盟 “将推动全球音乐文化交流,为跨文化音乐合作提供新范本”。“现在很多国际音乐节目,要么是‘西方音乐主导’,要么是‘东方元素堆砌’,很少有真正平等的对话。” 国际唱片协会亚洲区负责人说,“林晚星的专业和包容,能让不同国家的歌手都感受到尊重,这才是‘国际舞台’该有的样子。”
《歌手》国际版的录制现场,设在广电中心的 1 号演播厅。舞台设计成 “圆形环绕式”,10 国歌手的座位围绕着中央的导师席,象征 “多元音乐的汇聚”。林晚星每天提前 3 小时到场,与每位歌手单独沟通,从歌曲改编思路到舞台动作设计,逐一打磨细节。她的指导既专业又耐心,常常为了一个音符的处理,和歌手反复试唱几十遍。
巴西歌手安娜选择改编林晚星制作的《Cancion de la Luna》(《月光曲》),这首原本以古筝和弗拉门戈吉他为主的抒情歌曲,安娜希望融入桑巴节奏,让它更有 “热情的味道”。
“桑巴的节奏是‘欢快跳跃’的,而《月光曲》的基调是‘温柔宁静’,直接结合会很突兀。” 林晚星在改编会议上,一边播放歌曲片段,一边在白板上画节奏图谱,“我们可以在主歌部分保留古筝的旋律,用桑巴鼓的‘轻拍’铺垫;副歌部分加入桑巴的‘切分节奏’,同时让古筝加快弹奏速度,形成‘宁静与热情’的对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