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芒少年” 的舞蹈担当赵宇,则在 “敦煌舞表演” 课上,教孩子们跳简单的飞天舞动作。“敦煌舞的手臂动作很重要,要像流水一样柔软,像云朵一样舒展。” 赵宇一边示范,一边说,“你们想象自己是天空中的飞天,正在弹奏琵琶,正在飞舞。”
10 岁的男孩小宇,以前很内向,不爱说话,但在接触敦煌舞后,变得越来越开朗。“我喜欢飞天舞,感觉自己像在飞一样。” 小宇说,“上次基地组织我们去莫高窟参观,看到真实的飞天壁画,我特别激动,觉得自己跳的舞和古代的飞天有了联系。”
基地还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 “小小敦煌研究员” 活动,选拔对敦煌文化感兴趣的孩子,参与简单的壁画修复体验、文物整理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习了艺术,还培养了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敦煌研究院的负责人说,“这正是‘晚星艺术基金’的独特之处 —— 它让艺术教育超越了‘技巧学习’,上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
云南丽江的艺术教育基地,以 “纳西文化创新” 为特色,开设了 “东巴文诗歌创作”“纳西古乐改编”“丽江粑粑造型设计” 等趣味课程,让孩子们用艺术的方式,重新诠释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赋予古老文化新的生命力。
“东巴文诗歌创作” 课上,当地的东巴文化传承人和老师,正教孩子们认识东巴文的 “日、月、山、水” 等基本字符。孩子们用东巴文写下简单的诗歌,再配上自己画的插画,制作成 “东巴文诗集”。“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就像活化石一样。” 和老师说,“让孩子们用东巴文创作诗歌,既能学习文字,又能培养创造力,还能传承文化,一举多得。”
“纳西古乐改编” 课上,陆哲正和孩子们一起,用吉他改编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纳西古乐的旋律悠扬舒缓,陆哲则教孩子们用轻快的吉他节奏为其伴奏,形成 “传统与现代” 的独特融合。“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没有时代限制的。” 陆哲说,“把纳西古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古老的文化,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创新’的乐趣。”
最具特色的是 “丽江粑粑造型设计” 课 —— 这门课将美食与艺术结合,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丽江粑粑的面团制作各种造型,有的做成纳西族的东巴图腾,有的做成丽江的雪山、古城,甚至还有孩子做成了钢琴、吉他的形状。“这门课太有趣了!”11 岁的女孩纳西说,“我以前觉得丽江粑粑只是用来吃的,没想到还能做成艺术品。我要把我做的‘雪山粑粑’送给爸爸妈妈,告诉他们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基地还定期举办 “纳西文化艺术展”,展示孩子们的东巴文诗集、改编的纳西古乐、造型独特的丽江粑粑,甚至还有孩子们用手机拍摄的丽江风光短片。“这些作品虽然稚嫩,却充满了想象力和生命力。” 基地负责人说,“它们证明,艺术教育不需要多么昂贵的设备,只要有创意,有对生活的热爱,就能创造出美好的作品。”
“晚星艺术基金” 组织公司艺人成立 “公益艺术团”,每月安排艺人轮流赴西部各省的艺术教育基地授课。这些艺人并非以 “明星” 的身份居高临下,而是以 “艺术伙伴” 的姿态与孩子们平等对话,用真诚的态度、专业的指导,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热情,传递温暖与力量。
喜剧演员马丽,擅长用幽默的方式传递快乐,她在艺术基地开设的 “表演启蒙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程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 “角色扮演”“故事创编” 等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用肢体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在四川大凉山的基地里,马丽和孩子们玩 “情绪模仿” 游戏 —— 她做出 “开心”“难过”“生气” 的表情,让孩子们模仿,再让他们分享 “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情绪”。一个小男孩说:“妈妈外出打工时,我会难过。” 马丽轻轻抱了抱他,说:“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哭,可以告诉身边的人,也可以像今天这样,用表演把它表达出来。表达不是软弱,而是勇敢。”
马丽还和孩子们一起创编 “大山里的故事”—— 孩子们分享自己在山里的经历,比如 “和小伙伴一起放牛”“跟着奶奶采蘑菇”,马丽则教他们把这些经历编成小品,用简单的道具表演出来。“你们看,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表演的素材。” 马丽说,“表演的意义不是‘当明星’,而是‘发现生活的美好’,‘表达真实的自己’。”
课后,马丽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做饭、聊天,听他们讲家里的故事。“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对生活的热爱也很纯粹。” 马丽在日记中写道,“每次来基地,我都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他们教会我的,比我教他们的更多 —— 比如简单的快乐,比如对梦想的坚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