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的十一月,新西兰奥克兰正浸在初夏的暖阳里。电影制片厂的 2 号摄影棚外,临时搭建的开机仪式场地被装点得既庄重又充满科幻感 —— 银色的金属支架上缠绕着蓝色灯带,模拟星际航行的光轨;背景板左侧是地球未来城市的概念图,右侧是空间站的内部设计稿,中间用一道发光的弧线连接,像跨越星球的桥梁。
林晚星踩着晨光走进场地时,各国家团队的成员已陆续到场。好莱坞摄影指导马克?史密斯正拿着相机,对着背景板调试镜头参数,他的助理在一旁捧着厚厚的镜头手册,不时递上不同型号的镜头;中国特效团队的负责人张磊蹲在地上,用粉笔在石板上勾勒 “地球城市” 的灯光布局,身边散落着几张打印好的分镜稿;意大利美术总监马可?罗西则在指挥工人,将一件青铜质感的 “星际罗盘” 摆件摆到仪式台中央,那是空间站布景的核心装饰元素。
“林总,所有设备都已调试完毕,嘉宾也都到齐了,就等您宣布开机。” 执行制片人小陈快步走来,手里攥着一份烫金的开机致辞稿,指尖因紧张微微泛白。
林晚星接过稿件,却没有立刻翻看。她走到场地中央,目光扫过一张张不同肤色的面孔 —— 有好莱坞的资深从业者,有中国的年轻特效师,有意大利的手工匠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她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团队还在为 “镜头语言风格”“布景材质选择” 争论不休,而此刻,大家却像一家人一样,为了同一个目标忙碌着。
“稿子不用了,我想和大家说些心里话。” 林晚星把致辞稿递给小陈,走到麦克风前。阳光透过灯带,在她身上投下细碎的蓝光,让她的白色西装多了几分未来感。
上午十点,开机仪式正式开始。没有冗长的领导致辞,没有繁琐的流程,林晚星用一场 “团队介绍”,拉开了《星际救援》拍摄的序幕。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全球创作天团’。” 林晚星笑着指向马克?史密斯,“这位是来自好莱坞的摄影指导马克,他曾凭借《星际穿越》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这次,他将用镜头为我们展现‘星际航行的浩瀚’与‘父女情感的细腻’。”
马克?史密斯举起相机,对着镜头比了个 “OK” 的手势,用带着美式口音的中文说:“很高兴能参与《星际救援》,这是我见过最有‘文化温度’的科幻项目。” 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不少中国团队成员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个有趣的瞬间。
“接下来,是我们的中国特效团队负责人张磊。” 林晚星的声音转向另一侧,“他带领的团队曾参与《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这次他们将负责‘地球未来城市’的场景制作 —— 大家待会儿可以去摄影棚看看,那些会发光的悬浮建筑,那些穿梭在楼宇间的磁悬浮列车,都是他们用三个月时间,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张磊有些腼腆地走上前,手里拿着一个 “地球城市” 的微缩模型:“我们在设计时,融入了不少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比如‘飞檐’‘斗拱’,希望能让观众看到‘中国风的未来城市’。” 模型上,悬浮建筑的顶部果然有类似故宫飞檐的弧度,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当林晚星介绍到意大利美术团队时,马可?罗西兴奋地举起手中的 “星际罗盘”:“这是我们为空间站设计的核心装饰,盘面的纹路融合了‘中国八卦’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何图案’,象征‘东西方智慧的碰撞’。我们还在空间站的生活舱里,设计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厨房 —— 既有中式的青花瓷碗,又有意大利的手工陶罐,希望能通过这些细节,展现‘文化融合’的主题。”
介绍完团队,林晚星拿起一把系着红绸带的场记板,走到克里斯?埃文斯、凯特?布兰切特、周雨彤、陈建斌身边:“现在,让我们一起敲响《星际救援》的‘启航钟声’。”
五人共同握住场记板,随着 “3、2、1” 的倒数声,场记板 “啪” 地一声拍下,蓝色灯带瞬间亮起,模拟出 “星际启航” 的效果。台下的团队成员们纷纷鼓掌,不少人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个跨越国界的瞬间。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个科幻故事,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载体。” 林晚星的声音再次响起,比刚才多了几分郑重,“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情怀’—— 对地球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希望我们能通过这部电影,让全球观众看到,无论肤色、语言、文化有多么不同,人类对‘爱与守护’的追求,永远是相通的。”
她的话刚说完,台下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马克?史密斯轻轻拍了拍张磊的肩膀,用英语说:“她的话让我想起了拍摄《星际穿越》时的初心 —— 科幻不应该是冰冷的,它应该充满‘人性的温度’。” 张磊虽然听不懂英语,但从马克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认同,笑着点了点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