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机仪式结束后,拍摄工作正式启动。然而,国际团队的协作并非一帆风顺 —— 不同的工作习惯、不同的创作理念,让最初的拍摄充满了 “小摩擦”。
第一天拍摄 “空间站危机” 的戏份时,马克?史密斯与中国导演张远就因 “镜头角度” 产生了分歧。马克希望用 “高空俯拍”,展现空间站的宏大与危机的紧迫感;张远则坚持用 “近景特写”,聚焦演员的表情,突出 “人物的情感变化”。
“我们需要让观众感受到空间站即将爆炸的压迫感,俯拍才能展现这种规模感!” 马克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手里的镜头手册差点掉在地上。
“但如果没有演员的情感支撑,再宏大的场景也没有意义!” 张远也寸步不让,指着分镜稿说,“你看这里,克里斯饰演的马克在发现女儿的消息时,眼神从绝望变成希望,这个特写必须要有!”
两人争论不下,拍摄一度陷入停滞。林晚星闻讯赶来时,马克正坐在监视器前,反复翻看刚才试拍的片段;张远则站在一旁,眉头紧锁地看着分镜稿。
“马克,你觉得俯拍的优势是什么?” 林晚星先问马克。
“能让观众看到空间站的整体结构,知道危机发生在哪里,增强代入感。” 马克认真地回答。
“张导,你坚持特写的原因呢?” 林晚星又转向张远。
“我想让观众看到马克的‘内心变化’—— 他不是一个只会解决危机的机器,他是一个父亲,女儿的消息是他的精神支柱。” 张远的声音柔和了些。
林晚星思考片刻,突然有了主意:“我们可以把两种镜头结合起来 —— 先用俯拍展现空间站的危机场景,让观众感受到紧迫感;然后镜头缓缓下移,聚焦到马克的脸上,捕捉他看到女儿消息时的表情变化。这样既有宏大的场景,又有细腻的情感,不是更好吗?”
马克和张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认可。重新拍摄时,俯拍的镜头展现了空间站的摇摇欲坠,蓝色的火花从设备中迸出;随后镜头下移,克里斯?埃文斯的眼神从紧绷到松弛,嘴角慢慢勾起一丝微笑,两种镜头的衔接自然又流畅。
“太棒了!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马克兴奋地拍了拍手,主动对张远说,“以后我们可以多沟通,你的‘情感视角’和我的‘场景视角’,其实可以互补。” 张远笑着点头,两人之间的隔阂瞬间消失。
中国特效团队与意大利美术团队的 “摩擦”,则发生在 “地球未来城市” 的场景制作上。张磊的团队希望城市的灯光以 “暖黄色” 为主,体现 “中国城市的烟火气”;马可?罗西的团队则坚持用 “冷蓝色”,认为 “未来城市应该更具科技感”。
“暖黄色的灯光会让未来城市看起来像‘复古小镇’,不符合科幻设定!” 马可?罗西拿着色卡,语气有些激动,“你看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未来城市都是冷色调,这是观众的审美习惯!”
“但我们的未来城市是‘有人居住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张磊反驳道,“暖黄色的灯光能让观众感受到‘家的温暖’,这和电影的‘家园情怀’主题更契合!”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把问题交给林晚星。林晚星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带着他们去了摄影棚,指着 “地球城市” 的微缩模型说:“你们看,这个城市的核心区域是‘政府与科技区’,这里可以用冷蓝色灯光,体现科技感;而周边的‘居民区’,可以用暖黄色灯光,展现生活气息。这样既能满足‘科幻设定’,又能体现‘家园情怀’,不是两全其美吗?”
马可?罗西看着模型,若有所思:“你说得对,未来城市不应该只有一种风格,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能,也应该有不同的氛围。” 张磊也点头:“我们还可以在两种灯光的过渡区域,加入‘渐变效果’,让整体更和谐。”
最终,特效团队采用了 “分区灯光” 的方案 —— 科技区的冷蓝色灯光与居民区的暖黄色灯光交相辉映,过渡区域的渐变光带像一条彩色的丝带,将整个城市串联起来。当这个场景在监视器上呈现时,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 既有未来的科技感,又有家园的温暖感,完美契合了电影的主题。
演员之间的 “语言障碍”,则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克里斯?埃文斯、凯特?布兰切特主要说英语,周雨彤、陈建斌主要说中文,虽然都有翻译,但临场沟通时还是会有延迟。
为了提高拍摄效率,林晚星想出了一个 “小妙招”—— 让演员们学习 “关键短语” 的对方语言。克里斯?埃文斯学会了用中文说 “准备好”“再来一条”“很好”;周雨彤则熟练掌握了英语的 “情绪到位”“节奏再慢一点”;凯特?布兰切特甚至学会了用中文说 “加油”,每次拍摄前都会对着中国团队喊一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