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饰演的英语老师李老师,是 “校园里的温柔存在”—— 她不会像班主任那样严厉,会用英语讲笑话活跃课堂气氛,会在学生考试失利时说 “没关系,下次努力”,是学生们 “愿意倾诉的老师”。这个角色和马丽之前的喜剧形象不同,需要更细腻、更内敛的表演。
“李老师的‘温柔’不是‘软弱’,而是‘理解’。” 林晚星和马丽一起打磨角色,“比如沈佳宜因为考试失利哭了,李老师不会说‘别哭了’,而是递一张纸巾,用英语说‘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守得云开见月明),既安慰学生,又符合英语老师的身份。” 马丽反复练习这个场景,从递纸巾的力度到说话的语气,都调整了十几次 —— 递纸巾时手指轻轻捏住纸巾的一角,避免碰到学生的手;说话时语速放慢,声音比平时低 0.5 个声调,带着 “安抚的温度”。
马丽还特意学了 90 年代的英语教学方式 —— 用 “录音机播放磁带” 教听力,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英语单词,每个单词旁边画一个小图标(比如 “apple” 旁边画一个苹果)。“我问了我妈妈,她当年就是英语老师,说那时候没有多媒体,全靠黑板和录音机,学生们都喜欢看老师画图标记单词。” 马丽笑着说,“拍摄时我要把录音机放在讲台上,播放听力前先按一下‘暂停键’,这个小动作不能忘。”
周宇和徐晓雨是通过 “校园感试镜” 选中的 —— 周宇有 “少年感的痞帅”,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像 “高中时爱打篮球的男生”;徐晓雨有 “学霸的温柔”,戴一副细框眼镜,说话时轻声细语,却带着 “不服输的傲娇”,和沈佳宜的角色高度契合。但两人都是新人,缺乏校园戏的表演经验,林晚星请陈建斌和马丽 “带一带” 他们。
陈建斌带着周宇练 “上课走神” 的场景:“柯景腾上课走神,不是‘呆呆地看窗外’,而是‘偷偷在课本上画漫画,听到老师叫名字时慌忙藏起来’;被老师罚站时,要带着‘不服气却不敢说’的表情,脚在地上轻轻踢石子。” 他让周宇观察高中学生的神态,甚至带着他去江城一中老校区,看学生们上课、下课的样子,“青春感不是‘演出来的’,是‘活出来的’,要记住你高中时的样子。”
马丽则帮徐晓雨打磨 “学霸的傲娇”:“沈佳宜给柯景腾补数学,不会直接说‘你这道题错了’,而是说‘这道题的辅助线画错了,你再想想’,说完会轻轻推一下眼镜,这个动作能体现‘学霸的小骄傲’;看到柯景腾进步,不会说‘你真棒’,而是说‘还不错,继续努力’,嘴角却偷偷上扬。” 徐晓雨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推眼镜的动作,从推眼镜的角度到力度,都调整到 “自然不刻意”,“马丽老师说,这个动作要‘下意识’,就像你真的是个爱推眼镜的学霸。”
为了让新人演员有 “默契感”,林晚星安排他们一起体验 “高中生活”—— 早上 6 点起床,去学校操场跑步;上午一起做数学试卷,模拟 “柯景腾问沈佳宜题目” 的场景;下午去校园小卖部买零食,练习 “柯景腾给沈佳宜买 AD 钙奶” 的互动。“刚开始和徐晓雨对戏会紧张,后来一起做试卷、买零食,就像真的是高中同学,对戏时自然多了。” 周宇笑着说,“有一次我们在操场跑步,徐晓雨跑不动了,我拉着她的手一起跑,这个场景后来被林总加到剧本里,变成‘柯景腾拉着沈佳宜跑向教室,避免迟到’的戏。”
《那些年》的原着是台湾校园故事,改编版需要加入 “江城本土化元素”,让大陆观众更有代入感。林晚星和编剧李雪一起,逐场修改剧本,从 “校园习俗” 到 “生活细节”,都融入江城的特色。
加入 “江城樱花节” 的情节:江城一中老校区有一条樱花大道,每年三月樱花盛开,学校会举办 “樱花节”,学生们会在樱花树下写 “愿望卡”,挂在树枝上。剧本里,柯景腾和沈佳宜一起写愿望卡 —— 柯景腾写 “希望高考考个好成绩,和沈佳宜上同一所大学”,沈佳宜写 “希望柯景腾能认真学习,不要总上课走神”,两人写完后偷偷看对方的愿望,却没说破,这个细节既体现 “青春的暗恋”,又融入江城的校园特色。
加入 “江城热干面” 的日常:早上上学,柯景腾会在学校门口的早餐摊买两碗热干面,一碗给自己,一碗给沈佳宜,“多加芝麻酱,少放辣”,因为沈佳宜不能吃辣。这个细节来自林晚星的高中回忆:“我高中时,男生给女生带早餐很常见,热干面是江城的特色,加芝麻酱、少放辣的叮嘱,能体现男生的‘细心’。” 李雪还在剧本里加了 “早餐摊老板的台词”:“小柯,又给沈同学带面啊?今天芝麻酱多加了!” 让场景更真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