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那些年》的核心场景,需要还原 “90 年代高中教室” 的每一个细节。林溪带着教室组的成员,去旧货市场淘了 30 套老式木质课桌椅 —— 桌面有学生刻的 “早” 字、画的漫画,椅腿有些歪斜,需要重新加固,但这正是 “用过的真实感”。“新做的课桌椅太规整,没有生活痕迹,这些旧货虽然麻烦,但拍出来有灵魂。” 林溪一边给课桌椅刷清漆,一边解释。
墙面布置更是细致到 “每一张海报、每一条标语”:黑板上方贴着 “备战高考,冲刺未来” 的红色横幅,横幅边角故意做了磨损处理;黑板左侧贴着 1999 年的课程表,用白色粉笔书写,字体模仿高中老师的笔迹;墙面两侧挂着 “爱因斯坦”“居里夫人” 的人物海报,海报边缘泛黄,还贴着几张学生自制的 “学习标兵” 奖状;教室后墙的黑板报,画着 “迎国庆” 的图案,粉笔字写着 “青春无悔,逐梦前行”,甚至在黑板报角落留了 “张三爱李四” 的小字,还原学生时代的 “小秘密”。
“最关键的是‘细节道具’。” 林溪拿着一个印着 “江城一中” 字样的帆布书包,“每个学生的课桌里都要放不同的东西:柯景腾(男主)的课桌里有篮球杂志、漫画书、没做完的数学试卷;沈佳宜(女主)的课桌里有笔记本、错题本、印有樱花图案的文具盒;同桌的课桌里有磁带、随身听、半包辣条。这些道具能让角色更鲜活,让观众看到‘自己的高中时光’。”
为了找到这些 “细节道具”,美术组几乎跑遍了江城的旧货市场。随身听是在一个老摊主手里淘的,摊主说 “这是我儿子当年用的,听周杰伦的《七里香》用的”;磁带找了 20 多盘,有周杰伦、孙燕姿、F4 的专辑,甚至还有一盘英语听力磁带;辣条选的是 90 年代流行的 “唐僧肉”“大刀肉”,包装完全复刻当年的样式。“有一次我们在旧货市场看到一个老式粉笔擦,上面还沾着粉笔灰,摊主说要 50 块,我们毫不犹豫就买了,这种道具有钱都难买。” 教室组的小吴笑着说。
操场的煤渣跑道需要清理杂草,但不能完全清理干净 —— 保留少量杂草,能体现 “自然的岁月感”。跑道旁的老梧桐树,林溪特意请园艺师傅修剪了枝叶,保留 “能遮阴的大伞状树冠”,树下放了两张石凳,石凳上刻着 “1998.6” 的字样,暗示 “学长学姐的青春印记”。
操场边的小卖部是 “青春回忆” 的重要载体。美术组把学校门口的一间旧仓库改造成小卖部,墙面刷成淡黄色,门口挂着 “校园小卖部” 的木质招牌,招牌上挂着一串风铃。小卖部里的货架上,摆满了 90 年代的零食:大大泡泡糖、咪咪虾条、唐僧肉辣条、AD 钙奶、北冰洋汽水,甚至还有 “无花果丝”“老鼠屎”(一种甘草味零食)。“这些零食我小时候都吃过!” 林晚星看到货架上的 AD 钙奶,忍不住拿起一瓶,“拍摄时让柯景腾买给沈佳宜,这个细节肯定能戳中很多人。”
《那些年》的演员阵容采用 “实力派 + 新人” 的组合:陈建斌饰演班主任王老师,马丽饰演英语老师李老师,新人演员周宇饰演柯景腾,徐晓雨饰演沈佳宜。这样的组合既能靠实力派演员保证演技下限,又能让新人演员的 “少年感” 贴合角色。
陈建斌接到 “班主任王老师” 的角色时,一开始有些犹豫 —— 他之前演的都是反派,担心观众会出戏。林晚星带着《那些年》的剧本和人物小传,专门去陈建斌的工作室沟通:“王老师不是刻板的‘严师’,他有‘严’的一面,比如罚柯景腾抄作业,也有‘暖’的一面,比如课后给沈佳宜补数学,下雨天送学生回家。这个角色的‘反差感’,和您之前演的反派有共通之处,都是‘多面性’的人物。”
为了让陈建斌更贴近角色,林晚星请来了自己高中时的班主任张老师,让他给陈建斌讲 “90 年代班主任的日常”:“那时候的班主任,住在学校宿舍,早上比学生起得早,晚上查完宿舍才睡觉;学生成绩下降,会找家长谈话,但也会私下给学生补错题;遇到学生谈恋爱,不会直接批评,而是用‘你们现在的任务是高考’的方式引导。” 陈建斌认真记录,还跟着张老师去学校听课,观察现在班主任的言行,再结合 90 年代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语气和动作 —— 比如说话时带点 “方言口音”(江城话的尾音),走路时微微前倾,像 “总在操心学生” 的样子。
“王老师的核心是‘恨铁不成钢的爱’。” 陈建斌在剧本上标注,“罚柯景腾抄作业时,要带着‘无奈’的表情,而不是‘愤怒’;看到柯景腾和沈佳宜一起学习,要偷偷笑,而不是‘严肃制止’。” 他甚至设计了一个 “标志性动作”:每次走进教室,都会先看一眼后墙的黑板报,再咳嗽一声,这个细节来自张老师的回忆 ——“当年我们班主任就是这样,每次进教室都先看黑板报,好像在检查我们的‘成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