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他们,无可奉告。苏晚晴冷静地回复这些请求,该公开的信息我们已经公开了。
让她欣慰的是,张飞在看到报道后,给她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报道很专业。
这个评价让苏晚晴开心了一整天。她知道,要从张飞那里得到肯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随着报道影响力的持续发酵,一些国际科研机构也开始主动联系中国同行,表达合作意愿。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位负责人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科学无国界,我们期待与中国同行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
这种变化让苏晚晴深感欣慰。她意识到,当中国科技实力提升到一定水平后,国际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质疑到认可,从排斥到合作,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在报道发布一周后,苏晚晴受邀参加一个国际媒体论坛。当她在台上讲述号报道的幕后故事时,台下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
我最感动的是那些科研人员的朴实,她动情地说,他们从不觉得自己在做多么了不起的事,只是日复一日地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正是这种精神,支撑起了中国的科技大厦。
演讲结束后,一位德国记者提问:苏女士,您是否认为中国科技发展得太快了?这对世界是好事还是威胁?
苏晚晴微微一笑:科技发展的速度从来没有之说。重要的是发展的目的。中国发展科技,为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的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她的回答赢得了全场掌声。
论坛结束后,苏晚晴收到了一条特殊的信息。发信人自称是某国际科技奖评审委员会成员,表示号项目有望入选年度重大科技突破奖。
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主编在得知消息后说,如果能获奖,将是对中国科技的极大认可。
但苏晚晴却保持谨慎: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获奖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要做什幺。
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飞,想听听他的意见。
奖项不重要,张飞回复道,系统优化才重要。
这个典型的张飞式回答让苏晚晴忍不住笑出声来。是啊,对这些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外界的荣誉远不如一个技术难题有吸引力。
在后续的跟踪报道中,苏晚晴把重点放在了科技创新的体系建设上。她走访了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深入探讨中国科技人才梯队建设、研发投入机制和成果转化模式。
这些报道同样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示,中国的科技发展路径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一些国际组织还专门邀请中国专家去介绍科技管理经验。
这就是软实力的提升,一位国际关系专家在评论中说,当你的发展模式被他人认可和学习时,说明你真的强大了。
苏晚晴的报道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多所大学邀请她去讲座,一些研究机构还把她报道中的观点作为研究素材。
我只是一名记者,她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谦虚地说,我的工作是记录和传播。真正的功臣是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
然而,就在报道获得广泛好评时,苏晚晴却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一天晚上,她在办公室里整理资料,突然意识到一个现象:几乎所有重大科技突破,背后都有张飞的身影。
从战机到电池,从鲲鹏之心到现在的计划,这个年轻的科学家就像一台永不停止的创新引擎。这究竟是巧合,还是...
她摇摇头,打消了这个念头。作为记者,她需要做的是客观报道事实,而不是探寻不该探寻的秘密。
在下一篇报道中,苏晚晴把视角转向了未来。她探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分析了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布局。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竞争,她在报道中写道,而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篇报道被外界视为中国科技自信的宣言,在国际上引发了新一轮讨论。有赞赏,有期待,当然也有质疑。但无论如何,中国科技的声音已经不能被忽视。
报道结束后,苏晚晴站在央视大楼的窗前,望着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她知道,自己记录的不仅是一艘船、一项技术,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步伐。
而此刻在龙巢基地,张飞刚刚完成了一组新实验。对媒体的喧嚣,他浑然不觉。在他眼中,那些报道和奖项,都不过是科研工作的副产品。
真正的价值,永远在于下一个突破。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