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那些嘲讽和质疑的言论,如同投入烈火中的燃油,非但没有浇灭张飞的斗志,反而让那团名为“不服输”的火焰燃烧得更加炽烈。
他关掉电脑,将外界所有的喧嚣隔绝。
目光再次落回修理站内这片属于他的战场时,眼神里只剩下钢铁般的意志和近乎偏执的专注。
安国邦承诺的电子元件在当天傍晚就被一个穿着快递员服装、但眼神锐利、动作干净利落的年轻人准时送达。
包裹没有任何标识,里面的元件却种类齐全、品质极高,完全符合系统优化后的设计需求。
这效率让张飞再次深刻体会到背后力量的支持。
他没有丝毫耽搁,立刻投入到“龙心”二代的原型机重建工作中。
有了第一次失败的血泪教训,加上系统提供的更完善的设计和更精密的元件,这一次的组装过程顺利了许多。
他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准而沉稳地焊接每一条线路,安装每一个传感器,调试每一个控制参数。
对磁场稳定器的结构进行了加强,采用了更优的磁铁排列方式。
改进了微波能量的注入和控制逻辑,增加了多重安全冗余。
甚至利用一些边角料,给自己做了个简易的、带有铅层内衬的防护挡板,放在工作台前。
当最后一个接口被连接完毕,二代“龙心”原型机静静地矗立在工作台上时,它看起来比一代规整了许多,少了几分狂野,多了几分内敛的危险感。
接通测试电源,启动。
低沉稳定的嗡鸣声响起,控制板上各项参数指示灯平稳地亮起,如同呼吸般规律。
磁铁阵列稳定运行,中央区域再次出现了那淡蓝色的、但比之前凝实了许多的辉光。
功率计的指针,这一次稳稳地停留在了一个虽然不高,却持续输出的位置。
【“龙心”二代原型机运行稳定。输出功率:3.2千瓦。稳定性:中等。可进行下一步集成测试。】
系统的确认提示让张飞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一些。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
这一步,总算是迈过去了!
能源核心的初步解决,如同给整个项目注入了最关键的活力。
张飞没有停歇,立刻开始了“应龙”骨架的总装。
经过能量场强化的J-10主梁和其他主要承力结构件,被他用强化后的原子级修复焊枪,按照系统提供的三维模型,精准地焊接、拼接在一起。
每一次焊接,都伴随着细微的嗡鸣和金属光泽的流转,仿佛骨骼在生长、在融合。
很快,一个比原J-10骨架更加紧凑、线条更加流畅、充满力量感的崭新骨架,在修理站中央拔地而起。
仅仅是这个骨架,那超越时代的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就已经散发出一种令人心悸的压迫感。
接下来是蒙皮的安装。
他用自制的复合材料板材,经过加热软化后,小心翼翼地覆盖在骨架上,并用特殊的铆接和粘合工艺进行固定。
这些暗银灰色的复合材料板,不仅重量极轻,强度极高,其内部还预埋了为“螭吻”传动系统准备的微型作动器安装基座和流体管道。
然后是内部线路和管道的铺设。
这又是一项极其繁琐和考验耐心的工作。
数以百计的 power line、信号线、数据总线、液压管道、冷却管路……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错综复杂地穿梭、连接,确保互不干扰,且便于维护。
张飞对照着脑海中系统提供的、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线缆布线图,像绣花一样,一根一根地梳理、固定、连接。
他的手指在这些细密的线缆间灵活穿梭,动作稳定而精准。
这项工作耗费了他整整两天时间。
当最后一根主线缆接入位于战机腹部核心区域的“龙心”能源接口,并完成绝缘封装后,整个“应龙”的内部神经网络和循环系统,宣告初步贯通。
紧接着,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螭吻”微型传动系统的集成。
他将那些倾注了无数心血、徒手“搓”出来的微型作动筒和电磁阀,一个个精准地安装到蒙皮内预埋的基座上。
连接微型液压管路,接通控制线路。
每一个接口,都要求绝对的洁净和密封。
他戴着自制的简易防静电手环,在放大镜和系统的辅助下,如同进行着最精细的外科手术。
当最后一个微型作动器安装完毕,并与主控计算机完成握手协议后,张飞终于可以直起几乎僵硬的腰背。
他走到修理站角落的一个自制控制台前——那是由几个旧工业触摸屏和一堆控制器拼凑起来的简陋设备。
深吸一口气,他启动了“螭吻”系统的自检程序。
屏幕上瞬间滚过大量数据流。
与此同时,寂静的修理站内,响起了一片极其细微、但密集无比的“嘀嗒”声和几乎不可闻的液压流体流动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