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文昌殿内异象纷呈。《功德簿》上浮现出一片金黄的麦浪,麦穗在书页间轻轻摇曳,散发出浓郁的谷香。麦浪深处,一座古朴的陵墓若隐若现——这正是位于长平市的炎帝陵,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陈远通过《功德簿》的感应,不仅看到了炎帝陵的现状,更读懂了那段开创中华农耕文明的古老历史。
第一节:梦回神农
长平市农业局的退休专家老赵这晚做了个奇特的梦。他梦见自己来到一座仙气缭绕的殿宇,殿中一位仙人正在品尝各种植物。
赵工,你可知道炎帝尝百草的真正意义?仙人手中拿着一株稻穗,每一株作物,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汗水。
老赵激动地说:我研究了一辈子农业,炎帝陵就在我们长平,这是我们的骄傲!
然而现在,还有几人记得农耕文明的根本?仙人轻叹,化肥农药取代了古法种植,转基因技术让人忘记了作物的本源。
第二节:陵前忧思
与此同时,长平市文化馆的小张也在梦中见证了炎帝时代的农耕场景。他看见炎帝在长平的土地上试种五谷,观察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记录它们的药用价值。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文昌帝君的身影出现在梦中,炎帝开创的不仅是农耕技术,更是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小张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粮食里,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
第三节:嘉禾之困
陈远通过《功德簿》看到,如今的炎帝陵虽然得到了保护,但周边的农耕传统却在快速消失。农民们纷纷改种经济作物,传统的五谷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更令人忧心的是,当地特有的神农稻品种濒临失传,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习传统农耕技术。
若连炎帝故里的农耕传统都保不住,我们如何对得起始祖?陈远在文昌殿中陷入沉思。
第四节:寻根之旅
在陈远的推动下,一场神农农耕文化复兴行动拉开序幕:
农业局在炎帝陵周边划定传统农耕保护区;
农科所开始抢救性保护当地传统作物品种;
文化部门整理炎帝尝百草的传说与史料...
但转机来自于一个意外的发现。
第五节:古法新传
老赵的孙女赵琳是个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在考察炎帝陵时,发现陵墓周边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农耕痕迹。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在一位老农家中找到了濒临失传的神农稻种子。
我们要用现代农业科技,让传统作物重焕生机。赵琳立下誓言。
在陈远的暗中指引下,赵琳发现炎帝陵周边的土壤含有特殊的微量元素,这正是神农稻品质优良的关键。
第六节:薪火相传
令人振奋的是,在赵琳的努力下,神农稻不仅得到保护,还开发出了系列深加工产品:
用古法酿造的神农米酒;
保留原始风味的神农米粉;
最让人惊喜的是,农科所发现神农稻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
这才是真正的之旅。一位农业专家感慨地说。
第七节:农耕智慧
陈远在梦中通过《功德簿》,看到了更深层的意义:炎帝开创的农耕文明,其实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生存智慧。
那应天之时的种植智慧;
那取地之利的耕作方法;
那用人之和的生产方式...
都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第八节:陵前新绿
一年后,陈远再次来到炎帝陵,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景象:
陵墓周边重现了五谷园,展示着传统作物;
当地农民成立了神农合作社,专门种植传统品种;
中小学生定期来此开展农耕文化研学...
现在我们明白了,保护传统不是守旧,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赵琳指着绿油油的稻田说。
第九节:嘉禾永续
深夜,陈远在文昌殿中注视着《功德簿》上摇曳的麦浪。从炎帝尝百草到现代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科技种植,农耕文明的血脉始终在这片土地上流淌。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陈远深有感触。
他知道,当炎帝陵前的五谷继续飘香,当古老的农耕智慧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中华文明的根基就会永远坚实,生生不息。
(未完待续)
-----
喜欢科级帝君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科级帝君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