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这一天,考古队的新闻发布会在濩泽县隆重召开。面对国内外众多媒体,李教授团队展示了决定性的证据链:
“诸位请看,这是析城山独特的‘四门’地貌,与《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门’的记载,尤其是其中‘四门’的描述高度契合;
这是出土的祭祀玉器,其形制与《尚书》、《礼记》中记载的祭天玉器‘苍璧’‘黄琮’相符;
这些龟甲上的刻符,经碳十四测定及古文字学家辨认,包含了与‘帝’、‘天’、‘丘’相关的早期文字形态;
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古籍记载的反复核验,濩泽析城山的地理坐标、水文系统、物产特征,与《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中的昆仑丘描述,吻合度超过了已知的任何其他候选地!”
证据确凿,逻辑严密,一举奠定了濩泽析城山作为“昆仑丘”极有可能性的学术地位。
第四节:文运溯源与圣地重光
随着昆仑丘(析城山)在学术与舆论上的确认,陈远在文昌殿中通过《功德簿》,看到了更为壮丽的景象。整个华夏大地的文运网络,如同一条条被点亮的星河,而它们的源头,正清晰地指向晋省濩泽县境内的这座析城山!这里的文运,不再是普通的涓涓细流,而是如同母亲的脐带,曾经为整个文明的诞生输送过最初的养分。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濩泽之地,竟是文运之源!”陈远心中涌起明悟,更感责任重大。
他毫不犹豫,立即通过《功德簿》,以神力激活并稳固析城山这座新生的、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文运枢纽。嗡——一股无形却磅礴的力量以析城山为中心,温和而坚定地扩散开去,瞬间贯通了整个文运网络。
效果立竿见影:
远在江南的王静山,于抚琴时忽然进入“弦指两忘”之境,一曲《昆仑引》如天籁自成;
西北的马桂兰,其坚守的乡村图书馆意外收到一批海外侨胞捐赠的、国内早已绝版的珍贵古籍;
岭南的孙教授,在对方言材料的梳理中,偶然破解了几个可与上古音韵对应的核心词汇,研究取得突破……
各地文运节点光芒大盛,运行得愈发顺畅稳固。
陈远深知,昆仑丘(析城山)的确认,是文运守护历程中的里程碑。他迅速行动,一方面向国家最高文物主管部门提交报告,建议将濩泽析城山遗址提升为国家级大遗址进行保护,并着手筹备“昆仑丘(析城山)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另一方面,他通过《功德簿》,调动更为精纯的神力,在析城山核心区域布下了一层强大的“万象归元守护大阵”,此阵不仅能防范任何形式的盗掘与破坏,更能持续汇聚天地灵气,净化周边环境,潜移默化地滋养这一方水土的文运。
令人欣喜的变化在濩泽县悄然发生:濒临失传的濩泽鼓书等地方曲艺,重新焕发了活力,老艺人找到了新徒弟;当地传承的古法丝绸、荆条编等手工艺,因其承载的“昆仑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订单纷至沓来;甚至连县中学的教学质量也显着提升,学生们的精神面貌愈发昂扬。
“源头活水,润物无声。这便是昆仑文运的力量。”陈远对李教授感慨道。
第五节:新的使命与文明对话
然而,《功德簿》向陈远昭示了更深远的使命:昆仑丘(析城山)不仅是文运之源,更是贯通古今、连接天人的神圣枢纽。于此地,他能更清晰地感知文明脉动,更有效地守护华夏文脉。
一日,陈远在析城山主峰冥想时,心神忽动,通过《功德簿》预警到一伙受国际文物黑市资助的盗掘团伙,正计划趁夜色对核心遗址区下手。
“宵小之辈,也敢觊觎圣山!”陈远当即启动应急预案。
他一方面通知濩泽县文物公安部门,提供精准情报,布下天罗地网;另一方面,他引动“万象归元大阵”之力,在盗匪必经之路上设下“九宫迷踪”结界。
是夜,那伙装备精良的盗墓贼果然潜入山区。然而,他们一进入核心区外围,便如同鬼打墙一般,在熟悉的路径上迷失方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预定目标,对讲机也彻底失灵,直至天色微明,精疲力尽地被守候的民警一举擒获。
“真是奇了,”带队警官事后汇报时仍觉不可思议,“这些人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原地转了一夜,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也说不清,只说遇到了‘鬼遮眼’。”
唯有陈远知道,这是苏醒的昆仑神山,在守护它自身的尊严。
“濩泽昆仑丘”的重大发现,如同在国际学术界投入一颗震撼弹。全球顶尖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神话学家纷纷申请前来濩泽县考察。陈远借此东风,在濩泽县主持召开了“昆仑文明与世界遗产国际学术峰会”。
会上,他系统阐述了昆仑丘(析城山)作为华夏文明起源圣地之一的考古学证据、神话学内涵及其对理解人类早期文明形态的重大意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科级帝君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科级帝君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