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六月庚寅(公元211年7月20日),长安,金曹官署。
徐岳的眼窝深陷,布满血丝,但疲惫的脸上却洋溢着一种近乎亢奋的光彩。他面前巨大的算盘上,最后一颗珠子被他颤抖的手指用力拨下,发出清脆的“啪嗒”声。
“禀晋公!禀大将军!”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变调,却异常洪亮,穿透了署衙内压抑的寂静,“截止今日酉时三刻,雍、并、凉三州,安西、北庭都护府,南阳、汉中诸郡县,合计认购安国券……三十亿零七百八十三万五千六百钱!”
“三十亿……齐了!”他猛地挺直腰板,对着端坐于上首、同样熬得双眼微赤的王康,对着肃立两侧的程昱、贾诩、法正、崔琰、陈宫等重臣,嘶声宣告,“三十亿抚恤忠魂之资,足额!足额了!”
一股无形的、巨大的热流瞬间席卷了整个官署。紧绷了近两个月的弦,在这一刻终于可以稍稍松弛。崔琰长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肩膀垮了下来。陈宫捋须的手停在半空,眼中精光闪动。连一贯阴沉的贾诩,嘴角也难得地牵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法正年轻的面庞上,则充满了振奋与对未来的期冀。
王康缓缓起身,玄色的袍袖拂过案几。他没有说话,深邃的目光扫过署衙内每一张激动而疲惫的脸,最终落在徐岳身上,只重重地点了下头。这一个动作,已胜过千言万语。旋即,他沉声下令,每一个字都像铁锤砸在砧板上,铮铮作响:
“传孤令:抚恤金发放,即刻启动!兵曹赵俨总揽,金曹徐岳协理!由长安太仓及诸郡义仓,按兵曹核准名册,支取现钱!”
“着令各营军司马、各县县令、各乡三老,务必亲手将每一份抚恤金,足额、及时、一文不少地,送到每一位阵亡将士遗属、每一位伤残袍泽手中!”
“敢有克扣拖延、营私舞弊者——斩立决!夷三族!”
“另,命礼曹孙乾,即刻筹备忠烈祠大祭!孤,要亲祭博望原十三万忠魂!”
“诺!”署衙内,所有官员轰然应命,声震屋瓦。那沉甸甸的三十亿钱,此刻化作了沉甸甸的责任与无上的荣光。
三日后,建安十六年六月癸巳(公元211年7月23日),长安北郊,英烈祠。
天色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巍峨的祠殿飞檐之上,无风,空气闷得人透不过气。然而,自长安城北门直至英烈祠正门,二十里驰道两侧,早已是玄甲如林,白幡如海!
禁军最精锐的陷阵营、虎贲营、中垒营、铁林营,以及羽林军左右两营,合计三万铁甲锐士,自驰道两侧一直排至忠烈祠前的巨大广场,形成了一条肃穆庄严的通道。将士们持戟按刀,甲胄在阴郁的天光下泛着幽冷的寒芒,面甲下只露出一双双沉静而锐利的眼睛,无声地注视着驰道的尽头。一面面巨大的素白招魂幡,在军阵间隙林立,幡尾低垂,上面以浓墨写着一个个营号、一曲曲名号,更多的是密密麻麻、令人窒息的人名——那是在博望原上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十三万一千四百二十七名将士的名录!
没有鼓乐,没有喧哗。只有一种山岳般的沉重和金属般冰冷的肃杀,弥漫在天地之间。
辰时正,沉重的马蹄声和整齐划一的步伐声自长安城北门传来,由远及近,如同闷雷滚过大地。王康的车驾出现在驰道尽头。他今日未着戎装,一身庄重的玄色深衣,头戴进贤冠,腰束玉带,神情肃穆,目光沉凝如渊。车驾缓缓前行,两侧是同样身着朝服的程昱、贾诩、法正、高顺、赵云、张辽、吕布、马超等核心文武重臣。车驾之后,是由羽林军精锐护卫着的,一辆辆覆盖着素幔、载着新刻好阵亡将士灵牌的牛车。
车驾驶入玄甲白幡的通道,速度更加缓慢。王康推开车窗,目光缓缓扫过两侧无声肃立的铁甲方阵,扫过那一片片刺目的、承载着无数英灵名姓的白幡。他的目光所及之处,将士们挺直了脊背,握紧了手中的兵器,眼神更加坚定。一股悲怆而雄浑的气息,在无声中激荡。
车驾最终停在英烈祠高达九丈的“忠烈千秋”牌坊之下。王康在典韦、王汴、王漳的护卫下,率先下车。礼曹掾孙乾身着祭服,早已率礼曹属官及祠内祝、史等候在牌坊前巨大的青铜香鼎旁。
“吉时已到——”
孙乾清朗悠长的唱礼声划破了死寂:
“恭迎晋国公、大将军,主祭英烈——!”
王康微微颔首,当先迈步,踏上通往正殿的九十九级青石阶。程昱、贾诩等文武紧随其后。沉重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殿前广场回荡。
正殿之内,烛火通明,香烟缭绕。巨大的神龛之上,层层叠叠,供奉着自陈留王家村起兵以来,所有为“晋”字旗下霸业捐躯的将士灵位!最前方,最新最厚的一层,便是那十三万一千四百二十七块新刻的、犹带木香的博望英灵魂牌!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尽头!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