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引人瞩目的,是西侧新辟的骑术校场。这里尘土最大,马蹄声最急。王康(王承业)竟亲自在此,卸去了校尉紫袍,换上一身骁骑曲制式的皮札甲,手持一杆特制的丈八骑矛(矛头三棱破甲锥寒光闪烁),跨在一匹神骏的战马上!
“控住马!腰背发力!人马合一!矛尖指敌,不是戳地!”王康的声音在隆隆蹄声中依然清晰,他策马在训练队伍中穿梭,目光如炬地纠正着每一个新兵的错误动作。
王续、王宪两位屯长,嗓子早已喊哑,正带着第一批勉强成型的百余骁骑,进行着最基础的冲锋队列演练。新兵们身披沉重的皮甲(护心镜硌得胸口生疼),战马也披挂上了半身皮马铠,负担不小。他们紧握丈八骑矛,努力控制着有些烦躁不安的战马,排成歪歪扭扭的楔形阵,在王续“冲锋”的号令下,开始加速!
唏律律!战马嘶鸣,沉重的马蹄踏起滚滚黄尘。阵型在加速中开始散乱,有人矛尖下垂,有人身体歪斜,更有战马因不适应负重和密集阵型而惊跳。一次冲锋下来,阵型七零八落,远未达到王康要求的标准。
“停!”王康勒住战马,脸色沉凝,却并无怒色。他深知重甲骑兵训练之难。“王续!王宪!带他们分解动作!控马、夹矛、冲刺姿态,一个个环节给我练扎实!今日不成,明日再练!练到成为止!记住,你们是未来的铁骑锋刃,不是散兵游勇!”
“喏!”王续、王宪抱拳领命,眼中燃烧着不服输的火焰,立刻带着队伍重新开始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基础训练。王康则驻马一旁,亲自示范,丈八矛在他手中稳如磐石,人马如一体,每一次模拟冲刺都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引得新兵们目眩神驰,心中敬畏更增。
整个奋武营,如同一台磨合日臻精密的战争机器,在深秋的艳阳下高效运转。匠火锻甲,辎重养畜,战兵砺刃,辅兵储才,一切都为了半年后那场决定性的校阅,更为了应对程昱口中那日益迫近的“惊雷”。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已然涌动。
程昱站在中军帐旁的高台上,望着营外官道上日渐增多的、拖家带口、面黄肌瘦的流民队伍,眉头深锁。他手中捻着几份来自冀州、青徐的密报,字里行间皆是太平道活动愈演愈烈、流民聚众、地方失控的消息。
“校尉,”程昱对巡营归来的王康低语,声音带着沉重的忧虑,“兖西流民日增,恐非仅因天灾。冀州太平道妖氛,已如沸汤。宫观星象,秋雷虽隐,然冬云压城,春雷…恐不远矣。我营砺剑,当再疾三分!”
王康顺着程昱的目光望去,官道上蹒跚的流民身影刺痛了他的眼睛。他握紧了腰间的校尉印绶,感受着那金印的冰冷与沉重。
“军师所言,如警钟在耳。”王康的声音低沉而坚定,目光扫过蒸腾着力量与希望的庞大营盘,“传令各部:操练再加一分力!肉食管够,但汗水与血性,一分也不能少!匠作营,皮甲、矛头、箭簇,产量再提一成!辎重营,新垦菜圃,越冬准备务必周全!我要在惊雷炸响之前,让这奋武营,每一根矛尖都淬满寒光,每一副甲胄都坚不可摧!”
命令迅速传遍大营。校场上的喊杀声更加嘹亮,匠作营的炉火燃得更旺,辎重营的菜圃边民夫挥汗如雨。王康再次翻身上马,回到骁骑曲校场,挺起那杆沉重的丈八骑矛。深秋的风卷起玄赤大旗,猎猎作响,仿佛在回应着这座军营中积蓄的、足以撼动天下的磅礴力量!秣马厉兵,静待惊雷!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汉末三国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