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珠还挂在青林的树叶上,长影时的阳光刚把晾晒场旁的空地染成浅金色,族人们就扛着工具聚到了粮仓地基旁 —— 巴图手里的木铲刃口磨得发亮,昨晚他特意用磨石蹭了半炷香时间;岩抱着木杆量尺,尺身上用炭粉画的 “1 尺”“半尺” 标记清晰可见;小禾拎着记录板和浸过炭粉的兽毛笔,板上提前画好的 “搭建清单” 旁,还多了几处空白,专门用来记 “误差和调整”,这是那时昨晚提醒她的:“建粮仓不能只记‘完成’,还要记‘哪里调过’,以后再建就少走弯路。”
地基是昨天傍晚清理出来的,长 4 尺、宽 3 尺的矩形范围里,碎石和杂草都被捡干净了,只留着松软的黄土。岩先把木杆量尺靠在地基东边的木桩上,又跑到西边的木桩旁比对:“东边木桩到西边木桩,刚好 4 尺长;南边到北边,3 尺宽,没差!” 他喊着朝小禾挥挥手,小禾赶紧在记录板上画了个矩形,标上 “长 4 尺、宽 3 尺”,旁边打了个小勾。
阿山正蹲在木料堆旁检查木腿 ——4 根杨木腿都削成了 5 尺长,底部削成尖锐的楔形,方便埋进土里;靠近顶部的位置,都凿好了 3 寸深的凹口(用来卡横梁),凹口边缘用细砂纸(其实是粗树皮)磨过,避免卡横梁时刮伤凸头。“每根木腿的凹口都要对齐,不然横梁卡不进去。” 他把 4 根木腿并排立在地基旁,用木杆量着凹口的高度,确保每根木腿的凹口都在 “离底部 4 尺” 的位置,“差半指都不行,横梁是直的,凹口歪了,横梁就会斜。”
“先把地基整平!土面不平,木腿埋进去早晚得歪!” 老麦拄着木铲走过来,他弯腰用手掌摸了摸地基中间的土,又摸了摸靠渠边的土,眉头轻轻皱了下:“中间的土硬,靠渠的土软 —— 硬土那边得铲掉点,软土那边要填点干土,不然踩实后会高低不平。”
巴图立刻握着木铲开始铲中间的硬土,他的动作很稳,铲刃斜着插进土里,每次铲起的土不多不少,刚好能倒进旁边的藤筐里。“铲的时候别太急,一次铲半寸厚就行。” 老麦站在旁边指导,“要是一次铲太厚,容易铲出坑,还得填回来。” 巴图点点头,放慢了速度,每铲一次就抬头看老麦,老麦点头了才继续下一次。
岩则拿着 “铅垂线” 忙前忙后 —— 那是一根两尺长的麻绳,末端绑着块巴掌大的扁平石子,是前 45 章编坡度绳时剩下的边角料。他把麻绳的一端系在东边木桩的顶部,另一端拉到西边木桩的同一高度,让石子自然下垂,待绳子完全不动后,用木杆量了量绳子到地面的距离:“东边高 2 指!西边低 2 指!巴图,东边再铲掉 2 指厚的土!”
巴图赶紧挪到东边,用木铲轻轻刮土 —— 这次他连半寸都不敢多铲,刮一下就停下来,让岩量一次。第一次刮完,岩喊:“还高 1 指!” 巴图又刮了一下,岩再量:“平了!东边和西边都是 1 尺 5 寸!” 小禾赶紧在记录板上写 “第一次调整:东边铲土 2 次,消除 2 指误差,东西水平”,还画了个铅垂线的小图,标上 “1 尺 5 寸”。
可刚调整完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又出了问题 —— 岩把铅垂线系在南边木桩和北边木桩之间,量出来南边比北边高 1 指。“南边要铲,北边要填!” 老麦蹲下来,用手捏了捏北边的土:“北边的土太湿,得掺点干土才好踩实。” 阿平赶紧跑去储存棚旁的干土堆,用藤筐装了半筐干土过来,撒在北边的低洼处,巴图则用木铲把干土和湿土拌均匀,再轻轻压实。
这样来来回回调整了 5 次:第一次调东西,第二次调南北,第三次补填北边干土,第四次铲平中间凸起的土块,第五次整体踩实后再量 —— 直到岩拿着铅垂线绕地基走了一圈,每边的距离都精准到 “1 尺 5 寸,没差半指”,才松了口气:“平了!这次真平了!”
那时带着青壮们开始踩地基,每人围着地基走圈,每一步都踩得很重,把松散的土踩实。巴图踩得最用力,脸都憋红了,每踩一步还会用木铲戳一下地面:“戳不动了!土硬得像石头!” 老麦蹲下来,用木铲的尖端试着戳了戳地面,木铲尖只陷进去半指:“这样就行,埋木腿的时候不会陷下去,也不会因为土松导致木腿歪。”
小禾在记录板上 “地基找平” 后面打了个大大的勾,还补充了一行:“调整 5 次,用铅垂线量 6 次,最终四边角均为 1 尺 5 寸,土面踩实至木铲戳入半指,完成”,写完她还特意把 “铅垂线” 三个字圈了圈,觉得这个工具真好用,比光用眼睛看准多了。
埋木腿的活分工明确:巴图负责挖坑,岩负责扶木腿,阿山负责校准垂直度,小禾负责记录每根木腿的细节。阿山先把 4 根木腿分别放在地基的四个角,用炭粉在地面画了个圈,标记好木腿的位置:“就按这个圈挖,别挖偏了,不然木腿会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