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时的阳光刚漫过青林的斜坡,金色的光粒穿过杨树叶的缝隙,在地面织出斑驳的网 —— 这片即将开挖新渠的土地,北高南低的地势像被老天爷轻轻掀了个角,靠近青林的北边土坡还带着晨露的湿意,踩上去能陷进半指深,而南边的粟地旁,洼地积着前几天下雨的水,泛着淡淡的水光,要是渠道路线歪了半分,水要么顺着土坡流进林子里白费功夫,要么在洼地里积成涝,泡烂刚冒芽的粟苗。
那时站在土坡顶端,手里攥着一卷细藤蔓 —— 这是前 42 章编筐剩下的,每段原本裁得约 1 尺长,用细藤条捆成一捆,现在藤蔓表面还留着编筐时的压痕,有的地方沾着干了的粟壳,摸起来糙糙的。这是部落目前唯一能称得上 “量距工具” 的东西,之前挖粟地垄沟时,族人们就靠它量间距,虽然偶尔会断,但总比用手比量靠谱。
“阿山,带木杆了吗?” 那时转头喊,声音裹着晨风吹向坡下。阿山正扛着一捆杨木杆往上来,木杆是前几天从青林砍的,每根约 3 尺长,粗细比成年男人的手腕稍细,他特意挑了没有弯节的,怕插在地里站不稳。“带了!一共 10 根,都直得很!” 阿山把木杆放在地上,发出 “咚” 的一声闷响,木杆底部还沾着青林的腐叶土,“我还磨了磨尖,好插进土里。”
阿平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两把木铲 —— 铲刃是用燧石片嵌在木柄上的,前几天刚磨过,亮得能映出人影。“那时哥,挖浅沟用这两把够吗?” 他晃了晃木铲,铲柄上的麻绳绑得紧紧的,这是他特意缠的,怕挖的时候脱手。
老麦则拄着根杨木铲,慢悠悠地走上来,铲头还沾着点黑土 —— 他早上特意去粟地看了看,确认洼地的积水没漫到粟苗根才过来。“先别急着插木杆,” 老麦蹲下来,用手扒开表层的湿土,露出下面的黄土,“这土看着湿,其实下面硬,得先把路线标清楚,不然插了木杆再改,费劲。”
小禾跟在最后,怀里捧着块杨木板 —— 木板是阿山特意给她找的,杨木材质轻,表面刨得还算平整,边缘用砂纸(其实是粗树皮)磨过,不会刮手。板上用细藤条绑着半截炭条,炭条是之前烧草木灰时,从火堆里挑出来的硬炭,磨得只剩指尖长,黑黢黢的,拿在手里能蹭得指腹发黑。这是她平时 “记录” 的工具,不管是记收了多少粟穗,还是记驱虫撒了多少草木灰,都靠在木板上画横线,虽然横线总容易蹭掉,但她还是宝贝得不行,晚上收工时会特意用树叶包好炭条。
阿山负责用木杆标记渠道路线,他从坡顶开始,每走几步就停下来,弯腰把木杆往土里插 —— 木杆底部磨尖了,用力一按就能陷进土里半尺深。他插第一根时,特意对准青林里的一棵大杨树,“就以这棵树为准,后面的木杆都跟它对齐。” 阿山说着,用脚把木杆周围的土踩实,又往后退了几步,眯着眼看,确认木杆立得直才继续。
插第二根时,土坡有点陡,阿山差点滑下去,幸好阿平伸手扶了他一把。“小心点!” 阿平笑着说,“这坡滑,别把木杆插歪了,不然渠挖歪了,那时哥要罚你多挖两尺沟。” 阿山也笑,稳了稳身子,把第二根木杆插在第一根右边约 3 步远的地方,同样踩实。
一根、两根、三根…… 阿山插得越来越顺,每根木杆都尽量保持间距一致,插完第八根时,他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 —— 晨露虽然凉,但弯腰插木杆还是费力气。“一共插了 8 根,对吧?” 阿山蹲下来,用手指着木杆数:“1、2、3……8,没错。”
可话音刚落,一阵风突然从青林里吹出来,风里裹着杨树叶的沙沙声,像谁在耳边说话。风刮过土坡,刚好吹在最边上的第八根木杆上,木杆 “吱呀” 晃了晃,然后 “咚” 地倒在地上,滚了半圈,停在洼地旁边的湿土里。
阿山赶紧跑过去捡,木杆底部沾了层厚厚的黑泥,把他之前在木杆上做的浅刻记号全糊住了 —— 他原本在每根木杆靠近顶部的地方刻了道小横线,用来区分插的顺序,现在第八根木杆上的横线被泥盖得严严实实,和其他木杆没了区别。“糟了!” 阿山举着木杆,眉头皱成了疙瘩,“那时哥,现在算 7 根还是 8 根啊?我刚才插的时候没数错,可这根倒了,记号也没了,分不清是该补插还是就这样了。”
那时走过来,接过木杆看了看,泥渍已经干了点,用手抠也抠不掉。“别急,” 他蹲下来,看了看已经插好的 7 根木杆,“你插的时候,每根之间大概几步远?” 阿山想了想:“我走三步插一根,应该是三步远。”
老麦这时也凑过来,他蹲在两根木杆之间,用脚量了量:“三步远差不多是 3 尺,不过用脚量不准,有的人脚大,有的人脚小。” 他抬头看了看那时手里的藤蔓,“不如用藤蔓量 —— 把藤蔓拆成 1 尺长的段,两根木杆之间摆 3 段,就是 3 尺远,这样渠底才能平,水才流得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