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巴图就带着青壮们扛着工具往新渠的起点走。今天要开始挖分支渠,族人们都攒着一股劲 —— 野粟种子已经选好,就等渠挖好,把水引过去,就能播种了。巴图手里拿着阿山改进的木铲(38 章挖主渠时用的,铲头前宽后窄,挖沙土省力),心里盘算着:按主渠的进度,一天能挖 5 丈,这条分支渠只有 20 丈长,4 天就能挖完。
可刚挖了没几步,麻烦就来了。阿山负责挖第一段渠,木铲刚插进沙土层,就听到 “哗啦” 一声 —— 旁边的土突然塌了下来,埋了半把木铲,还差点把他的脚埋住。“怎么回事?” 巴图赶紧跑过去,帮阿山把木铲拔出来,铲头上沾满了沙土,“这沙土层怎么这么容易塌?”
阿山蹲下来,抓起一把沙土,无奈地说:“沙土太松散,没有黏性,挖深一点就塌,之前挖主渠时的硬土层都没这么难搞。”
老麦也赶了过来,他看着塌下来的沙土,突然想起 38 章挖主渠时处理硬土层的经验:“之前挖硬土层时,阿石用热水浇软,还铺了芦苇杆加固,要不我们也试试铺芦苇杆?芦苇杆能把沙土挡住,不容易塌。”
那时点点头,立刻让阿果带女孩们去河边割芦苇(37 章做导流管时用的芦苇丛,还有不少剩余):“选直径 3 寸的芦苇杆,截成 3 尺长,和做导流管时一样,把节打通,方便拼接。”
阿果带着小禾、阿平的妹妹阿月,很快就割了一大捆芦苇回来。小禾蹲在渠边,帮着把芦苇杆截成 3 尺长,她手里的石刀虽然小,但很锋利(那时帮她磨的),一刀就能截断。“阿果姐,你看!我截的芦苇杆都一样长,没有歪的!” 小禾举起截好的芦苇杆,杆身笔直,断面平整。
阿山接过芦苇杆,沿着渠壁铺了一层 —— 芦苇杆横向摆放,根部插进渠壁的土里,顶部互相搭接,形成一道 “芦苇墙”。他再用木铲挖旁边的土,这次沙土果然没塌,牢牢被芦苇杆挡住。“管用!” 阿山兴奋地喊,“老麦叔,你这主意真好,比硬挖省事多了!”
可挖了没几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 沙土层渗水太快,刚挖好的渠底,没多久就积了一层水,水顺着沙土渗下去,渠底变得湿滑,木铲一挖就粘泥。小禾蹲在渠边,用手摸了摸渠底的土,突然说:“阿石哥,我们在渠底铺黏土吧!之前铺主渠时,用黏土密封芦苇管,就不渗水了,这里铺黏土,肯定也能挡住水。”
那时眼前一亮 —— 小禾说的是 37 章做导流管时,用黏土密封接口的经验。“对!小禾说得对,黏土能防渗水。” 他立刻让老麦带几个老人去洞穴东侧的洼地取黏土(37 章储存的黏土,还剩不少),“要挖表层的细黏土,里面没有碎石,适合铺渠底。”
老麦带着人,很快就挑了十几筐黏土回来。族人们把黏土倒在渠底,用石板(38 章砌渠壁用的扁平石)反复碾压 —— 黏土被压得紧实,像一层厚厚的壳,覆盖在沙土层上。阿山用木铲拍了拍黏土层,很结实,没有一点松动:“这下渗水肯定少了,渠底也不会滑了。”
解决了塌土和渗水的问题,施工进度快了不少。巴图带着青壮挖渠,岩负责砌渠壁 —— 他用扁平的石料(38 章剩下的,刚好能用上)沿着渠壁立起来,缝隙用黏土混合干草(37 章储存的干草)填补,和砌主渠时一样,采用 “错缝砌筑” 的方法,一块压着一块的缝,渠壁看起来整齐又结实。
小禾则帮着递石料和黏土,她每次递料时,都会特意看一眼渠壁的高度:“岩哥,渠壁够 8 寸高了吗?阿石哥说要和主渠一样高,不然水会漫出来。” 岩笑着点头,用木杆(37 章刻的 “一尺二” 木杆)量了量:“刚好 8 寸,小禾真是我们的‘监督员’,比尺子还准。”
中午的太阳越来越烈,族人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玛姆阿姨提着藤筐,送来煮好的薄荷水和麦饼。“快歇会儿,喝口水,吃点饼,别中暑了。” 玛姆阿姨把水葫芦递给巴图,“这薄荷水是早上刚煮的,放了点野蜂蜜,喝着甜,还能解暑。”
巴图接过水葫芦,猛喝了一口,清凉的薄荷味顺着喉咙滑下去,瞬间驱散了燥热。“玛姆阿姨,您这薄荷水真是及时雨,再挖一会儿,我就要渴死了。” 他拿起麦饼,咬了一大口,麦香混合着蜂蜜的甜味,在嘴里散开,“好吃!比上次的麦饼还香。”
阿平则趁着休息的时间,在木板上记录施工进度。他手里拿着石刀,在木板上刻:“新渠施工第 3 天,完成 5 丈,用石料 80 块,芦苇杆 50 根”。可刻到 “天” 和 “块” 时,犯了难 ——“天” 画的是 “太阳 + 横线”,“块” 画的是 “方形 + 横线”,两个符号太像,刻在木板上,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那时的原始纪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