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日,晨光微寒,理论考核的日子如期而至。
辰时未到,一年级的理论课教室外已聚满了学员,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有人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翻动书页,口中念念有词;有人闭目养神,实则指尖微颤;也有人如秦昊那般,抱臂而立,神色倨傲,仿佛胜券在握。
苏砚深吸一口气,IAC带来的稳态心境让他避免了过度紧张,但脑中仍在飞速回顾着那些由公式、符文、拓扑模型交织成的知识网络。他将这次考核视为一次对自身“逻辑解构”能力的大型实践验证。
石磊站在他身边,面色紧绷,如同将要面对一场艰苦的肉搏战,嘴里无意识地重复着:
“铁背山魈…畏火…后颈…凝露草…三叶…”
钱多多则嘀嘀咕咕地检查着他的腕表:
“…信号屏蔽开启,录音功能禁用…唉,学院防作弊措施也太到位了。”
叶小雨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小声背诵着丹方,试图驱散心中的不安。
辰时正,教室门开启,王教授和孙秉文助理面无表情地站在门口,示意学员按学号入座。桌面上早已布置好防止窥视的灵光屏障和专用的答题符纸。
试卷发下,一片轻微的吸气声在教室各处响起。
题目涵盖极广,难度分明。既有需要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点,也有需要深刻理解的原理分析题,更有几道明显超纲的拔高应用题。
苏砚沉下心,目光扫过题目。
“‘请阐述灵能粒子在符箓激发过程中的能量跃迁路径,并画出至少三种常见基础符文的灵力流转拓扑示意图’…”
苏砚嘴角微不可察地一撇,“果然是道枢院的出题风格,硬核。”
苏砚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快速浏览全卷,心中已有计较。那些需要纯粹记忆的题目,他略占劣势,但那些涉及原理、分析、尤其是能量模型构建的题目,则是他的主场。
笔尖落在符纸上,灵光微闪,答案随之显现。苏砚没有机械复述教材内容,而是尝试用自己构建的物理模型和拓扑逻辑去解构题目。
例如一道题要求“分析‘庚金符’与‘锐金符’在能量属性与应用场景上的异同”,大部分学员会罗列教材上的标准答案。苏砚则在简述基础后,笔锋一转:
“…究其本质,二者能量频率谱存在约15%的偏移。庚金符能量分布更集中于高频段,表现为穿透性与不稳定(易爆);锐金符能量包络更平滑,强调持续性与塑形可能。应用场景差异源于此频谱特性,而非玄学命名。若以滤波思路调整庚金符的符文结构,或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其稳定性缺陷…”
王教授巡场至苏砚身后,目光在其答案上停留片刻,古板的脸上眉头微挑,未发一言,继续踱步。
石磊那边则是另一番景象。他额头冒汗,对付那些填空题和选择题已是艰难,遇到大型论述题更是眉头紧锁,最终只能凭借印象和理解,尽量将相关知识点工工整整地写下,字迹透着一股用力过猛的诚恳。
钱多多对涉及灵能设备原理、材料性质的题目得心应手,画起结构图来流畅无比,但遇到需要大段背诵的灵植、妖物题目则抓耳挠腮,不时偷偷瞄向四周(当然一无所获)。
叶小雨恰恰相反,所有与灵植、丹材相关的题目她都答得极为细致准确,甚至能补充一两个教材未提及的细微特性。但在灵能物理和符文编程部分,则显得犹豫迟疑。
两个时辰的考核时间在无声的激烈交锋中流逝。
结束的钟声敲响,孙秉文严格收卷。学员们涌出教室,瞬间炸开了锅。
“最后那道大题你们怎么答的?那个多维能量场叠加稳定性分析…”
“完了完了,铁背山魈的伴生灵植我记混了!”
“符文拓扑图我少画了一条回路!”
哀嚎与讨论声四起。石磊长长吁了口气,仿佛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看向苏砚:
“苏砚,你答得怎么样?那道分析妖气污染对灵植影响的题…”
“还行,用了点信息熵和污染扩散模型的思路。”
苏砚揉了揉手腕,“你的防御要点总结题应该没问题。”
“我就把记得住的都写上了。”石磊憨厚地笑了笑。
钱多多凑过来:“灵能电池的充能效率计算题我肯定满分!但《九州地理》那道列举三条主要水灵脉的题…我好像漏了一条…”
叶小雨小声补充:“是漏了澜沧-湄公灵脉…”
四人一边讨论着考题,一边随着人流往外走。考核已毕,多想无益,接下来重心必须立刻转向实践考核。
刚走出教学区,喧嚣热闹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新春集市正式开放了!
主干道两旁,帐篷摊位鳞次栉比,灵光灯闪烁,各式各样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美食的香气、灵材的独特能量波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修炼的压力似乎暂时被这浓烈的年节气氛冲淡了些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废柴灵枢的兼容性报告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废柴灵枢的兼容性报告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