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贞观十一年的深秋,梧桐叶被寒风卷着,簌簌落在太极宫的朱红宫墙上。十四岁的武曌,身着绣着浅粉海棠的襦裙,在母亲杨氏含泪的目光中,踏入了这座象征着大唐权力巅峰的宫殿。彼时,她还不叫“曌”,世人只知她是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因容貌秀丽、举止端庄,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太极宫的掖庭宫偏殿,是武媚初入宫时的居所。这里没有正宫的金碧辉煌,只有廊下挂着的宫灯,在夜里投下昏黄的光影。作为五品才人,她的职责是侍奉太宗起居,整理文书、研墨铺纸,偶尔在宴会上献舞或弹奏琵琶。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帝王,对这位新晋才人的态度,始终带着几分审视与疏离。他欣赏她的聪慧——一次,太宗得到一匹名为“狮子骢”的烈马,宫中无人能驯服,武媚却上前奏道:“臣妾只需三样东西,就能驯服此马:铁鞭、铁挝、匕首。不服,则用铁鞭抽打;再不服,用铁挝击其头;若仍不服,便用匕首断其喉。”这番话让太宗暗自心惊,既赞叹她的胆识,又觉得她过于狠厉,非女子该有的柔顺。
此后,武媚在太宗身边待了十二年,位份始终停留在才人,未曾得到晋升。这十二年里,她看清了宫廷的冰冷规则:权力是衡量一切的标尺,而女子若想在深宫立足,要么依靠帝王的宠爱,要么依靠自身的智谋。她没有沉溺于对帝王宠爱的幻想,而是利用整理文书的机会,默默学习太宗处理朝政的方式——如何批阅奏章、如何平衡朝臣意见、如何应对边疆部落的叛乱。她将太宗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的对话记在心里,将各地的赋税、灾情数据暗自梳理,如同海绵般汲取着政治智慧。
更重要的是,她注意到了太宗的第九子,晋王李治。彼时李治还是个温润怯懦的少年,因母亲长孙皇后早逝,常被太宗带在身边教导。武媚比李治大四岁,却总能在他面对太宗的严厉质问时,不动声色地递上一杯热茶,或是用几句温和的话缓解他的紧张。一次,李治不慎打翻了太宗案头的砚台,墨汁溅到了太宗心爱的《兰亭集序》摹本上,吓得浑身发抖。是武媚上前,一边用干净的绢布轻轻擦拭,一边从容地说:“晋王殿下是见陛下近日操劳,想为陛下研墨分忧,只是一时失手。这墨渍虽染了纸,却也像是给《兰亭集序》添了几分烟火气呢。”太宗本有怒气,听了这话,再看武媚有条不紊的模样,怒气渐消,只是叮嘱李治下次小心。经此一事,李治对武媚生出了依赖与好感,这份少年心事,成了武媚日后命运转折的伏笔。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驾崩。按照大唐规制,没有生育子嗣的后宫嫔妃,需前往长安城外的感业寺削发为尼,青灯古佛,了此残生。当剃度师的剃刀落下,青丝纷飞,武媚看着铜镜中光头的自己,没有哭。她知道,哭泣换不来转机,唯有等待。感业寺的生活清苦,每日诵经、劳作,粗茶淡饭,与宫中的日子天差地别。但武媚从未放弃,她每日除了完成寺中功课,还会在夜深人静时,借着月光默写当年记下的朝政见闻,提醒自己不能忘了朝堂的规则。
她的等待没有白费。永徽元年,唐高宗李治为祭奠太宗周年忌日,前往感业寺进香。当李治看到人群中身着灰色僧袍、却难掩清丽容颜的武媚时,少年时的情愫瞬间被唤醒。武媚一眼便认出了他,她没有像其他尼姑那样低头避让,而是抬起头,目光含泪,却又带着几分克制的期盼。四目相对的瞬间,李治的心被揪紧了。这次见面后,李治时常借着进香的名义,悄悄来感业寺与武媚相会。武媚深知,这是她离开感业寺的唯一机会,她在李治面前,既展现出柔弱需要保护的一面,又不失当年的聪慧与见地,时常能对李治朝堂上的烦心事,给出几句恰到好处的建议。
此时的后宫,正处于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斗之中。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却无子,不得李治宠爱;萧淑妃年轻貌美,生下了皇子李素节,恃宠而骄,屡次挑衅王皇后。王皇后得知李治与武媚的私情后,竟生出了“借武媚打压萧淑妃”的念头。她主动向李治提议,将武媚接回宫中,李治正中下怀,立刻下诏,让武媚还俗,接入后宫,封为二品昭仪。武媚接到旨意的那天,站在感业寺的山门前,望着长安的方向,嘴角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她知道,重回宫廷,只是她人生的第一步,前方的路,布满了荆棘,却也充满了无限可能。
武媚重回宫廷时,已是永徽二年。此时的她,已不再是十二年前那个懵懂的才人,她带着感业寺数年的隐忍与谋划,一步步在后宫站稳脚跟。她深知王皇后的意图,却并不急于与萧淑妃争斗,而是先将姿态放低,对王皇后毕恭毕敬,每日早晚请安,从不逾矩;对宫中的太监、宫女,也常常施以小恩小惠,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与此同时,她凭借着成熟的风韵、过人的智谋,以及对李治心理的精准把握,迅速获得了李治的专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