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站在 “全球艾草资源库” 的规划图前,指尖划过标注着不同颜色的区域 —— 绿色代表亚洲艾草品种,蓝色是非洲区,黄色是欧洲区,红色则预留为新品种培育区。窗外,陈小雨正带着几位志愿者给 “世界艾种区” 的幼苗浇水,肯尼亚野生艾、苏门答腊海底艾、新疆沙漠艾在阳光下舒展叶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林医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批复下来了!” 苏清瑶拿着一份文件匆匆走进来,脸上难掩兴奋,“他们同意拨款支持我们建设资源库,还会协调全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帮我们收集各地的艾草基因样本!” 她指着文件上的条款,“你看,还特别提到要建立‘艾草种质资源数据库’,把每种艾草的生长环境、药效成分、应用案例都记录下来,方便后续研究。”
林墨接过文件,目光停在 “产学研一体化” 的标注上。他突然想起祖父在《海外艾考》里写的 “艾之价值,在知其性、用其能”,资源库的建设,正是要让更多人了解艾草的 “性” 与 “能”。“我们得尽快制定资源库的建设方案,” 林墨抬头看向苏清瑶,“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收集全球艾草品种,第二阶段建立基因库和数据库,第三阶段开展品种改良和应用研究。”
赵铁山这时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各地老中医提供的艾草信息:“我联系了云南、新疆、东北的民间医者,他们都愿意提供当地的艾草样本。比如云南的高山艾,生长在海拔 2000 米以上,据说用来治疗风湿效果特别好;东北的雪艾,冬天也能存活,艾灸时火力温和,适合体质虚弱的人。” 他翻开笔记本,“我还整理了每种艾草的最佳采收时间和储存方法,比如沙漠艾要在清明前采收,雪艾则适合冬至后采摘。”
陈小雨抱着平板电脑跑进来,屏幕上是她刚设计好的 “艾草资源征集” 小程序:“网友们太热情了!小程序上线才一天,就收到了来自 15 个国家的 80 多份申请,有美国网友想分享他们当地的‘野艾’,还有澳大利亚网友提供了‘海滨艾’的照片和生长数据。” 她指着后台数据,“我们还设置了‘艾草故事’板块,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用艾草治病、养生的经历,特别感人。”
林小婉的奶奶则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株晒干的艾草:“这是守艾族长老托人带来的‘千年艾’,据说生长在海底溶洞的石缝里,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她小心翼翼地将艾草递给林墨,“长老说,这种艾草的药效是普通海底艾的 5 倍,用来治疗蛊毒效果最好,希望能为资源库的研究出一份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百草堂团队全身心投入到资源库的建设中。林墨负责整体统筹,协调各地科研机构和民间医者;苏清瑶带领实验室团队,对收集到的艾草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和成分分析;赵铁山负责制定艾草的种植和储存标准,确保样本的活性;陈小雨则通过小程序和直播间,持续征集艾草资源,同时向网友普及资源库的意义;林小婉则负责整理守艾族和海外艾草的资料,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结合。
第一个难题很快出现 —— 如何保存不同品种的艾草种子。新疆沙漠艾的种子耐旱却怕潮,肯尼亚野生艾的种子则需要恒温环境,而千年艾的种子更是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失去活性。苏清瑶查阅了大量文献,最终决定采用 “低温干燥保存法”,将种子放在 - 20℃的恒温冰箱里,同时控制湿度在 30% 以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她还特意做了对比实验,将不同保存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记录下来,最终确定了最佳保存方案。
第二个挑战是建立艾草成分数据库。每种艾草的活性成分都不同,有的富含黄酮,有的擅长抗真菌,有的则对蛊毒有特效。苏清瑶带领团队,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对每种艾草的成分进行精准检测,然后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同时标注对应的应用案例。比如,海底艾的抗真菌成分含量高,就对应皮肤病治疗案例;高山艾的抗炎成分突出,就关联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
赵铁山则在实践中发现,不同采收时间的艾草,药效差异显着。他带着志愿者,对灵艾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检测 —— 清明前采收的灵艾,黄酮含量最高;夏至后采收的灵艾,挥发油成分更丰富;冬至后采收的灵艾,温和性最好,适合体质虚弱者。这些数据被详细记录在数据库中,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小雨则通过直播间,邀请各地的艾草种植者和使用者 “云参观” 资源库。她带着网友们看保存完好的艾草种子,讲解不同品种的特性,还现场演示如何用艾草制作艾条和药膏。一次直播中,一位来自江苏的老农分享了自己用艾草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经验,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陈小雨趁机提议,在资源库中增设 “艾草农业应用” 板块,收集艾草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案例,让艾草的价值得到更全面的体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