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站在 “国际艾园” 的田埂上,指尖拂过海底艾的叶片。晨露顺着叶脉滑落,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 —— 这是从苏门答腊岛引种的第三批幼苗,经过三个月的培育,已经长到半尺高,叶片边缘泛着独特的蓝绿色,是普通灵艾没有的模样。
“林医生,肯尼亚的野生艾种子发芽了!” 陈小雨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试验田的监控画面,“你看,虽然比预期晚了五天,但发芽率有 85%,比我们预估的还高!” 她兴奋地指着画面里的嫩绿芽尖,“网友们都在直播间里等着看‘艾苗成长日记’,刚才还有位非洲网友留言,说想寄他们当地的艾草品种过来交流呢!”
林墨凑过去看监控,画面里的肯尼亚野生艾幼苗纤细却挺拔,叶片上覆盖着细密的绒毛。他想起祖父在《海外艾考》里写的 “艾之变种,各得天地灵气”,突然觉得,这片小小的艾园,正在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纽带。
苏清瑶推着实验推车走来,车上放着几个透明的培养皿:“刚测了海底艾和灵艾的杂交品种,黄酮含量是普通灵艾的 11 倍,活性成分更稳定,用来做外用凝胶正好。” 她拿起一个培养皿,里面装着淡黄色的凝胶,“这是昨天刚做的样品,添加了海底艾提取液和芦荟成分,保湿性和抗真菌效果都达标了,下周就能送去做皮肤刺激性测试。”
赵铁山则蹲在灵艾种植区,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小心翼翼地给艾苗松土。他身边放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中药渣:“这是熬药剩下的黄芪、当归渣,埋在土里能当肥料,还能驱虫。” 他抬头看向林墨,“你祖父当年种艾,就爱用中药渣当肥,说这样种出来的艾条,自带药香,灸起来效果更好。”
林小婉的奶奶坐在田埂边的石凳上,手里拿着针线,正在给艾苗做 “防虫香囊”。香囊里装着海底艾、薄荷、丁香等草药,挂在艾园的围栏上,既能驱虫,又能散发淡淡的药香。“守艾族的老人说,艾草喜净,周围放些驱邪的草药,能让艾苗长得更旺。” 奶奶将一个做好的香囊递给林墨,“你挂在试验田的入口,保准蚊虫不敢靠近。”
就在众人忙着打理艾园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百草堂门口。车门打开,马明哲带着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老人走下来 —— 是市中医院的老院长张宏远。“林墨,张院长听说你们在做艾草品种改良,特意来看看。” 马明哲介绍道,“张院长研究中医皮肤科几十年,在艾草应用方面是权威。”
张宏远握着林墨的手,目光落在艾园里:“早就听说百草堂在搞国际艾草研究,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他走到海底艾种植区,弯腰仔细观察叶片,“这种海底艾我只在古籍里见过记载,没想到你们真的引种成功了。我最近遇到几个顽固性银屑病患者,西医治疗效果不好,想试试用海底艾艾灸,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成熟的方案?”
林墨立刻领着张宏远和马明哲走进诊室,拿出近期整理的病例:“我们已经用海底艾艾条治疗了 12 例银屑病患者,采用‘隔药灸’的方法,在患处铺一层由海底艾灰、青黛、凡士林调成的药膏,再用海底艾艾条施灸,每周三次,配合中药内服。” 他指着病例上的照片,“你看这位患者,治疗前患处红肿脱屑,治疗两个月后,皮损面积缩小了 60%,瘙痒症状也基本消失。”
张宏远接过病例,仔细翻看着,时不时点头:“思路很好,符合中医‘清热凉血、润燥止痒’的治则。” 他抬头看向林墨,“我想和你们合作,在市中医院开设‘艾草皮肤病专科门诊’,用你们的方案治疗更多患者,同时积累临床数据,为后续的科研做准备。”
这个提议让林墨眼前一亮。他立刻让苏清瑶整理海底艾的研究资料,赵铁山则负责制定详细的诊疗流程,陈小雨则忙着在网上发布 “专科门诊预约通知”—— 消息刚发出半小时,就收到了 50 多个预约申请,其中还有 3 位是从外地赶来的患者。
一周后,“艾草皮肤病专科门诊” 正式挂牌。第一位患者是位 28 岁的姑娘,患特应性皮炎五年,四肢和颈部布满红斑,瘙痒严重时整夜无法入睡。林墨通过望诊发现,姑娘的舌苔薄白,脉象弦细,属于血虚风燥证。他为姑娘制定了 “艾灸 + 中药” 的治疗方案:一是用海底艾艾条灸血海、曲池、三阴交等穴位,每周三次;二是开了养血润燥的中药汤剂,同时外用海底艾凝胶。
治疗进行到第三周,姑娘的瘙痒症状明显缓解;两个月后,红斑基本消退,只剩下淡淡的色素沉着。她特意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 “海艾除顽疾,中医暖人心”,还拉着林墨的手说:“林医生,这五年我跑遍了各大医院,吃了无数西药都没用,没想到艾灸真的治好我了!现在我终于能穿短袖出门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