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清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夜春雨后,山间草木青翠,枝头抽芽,花瓣缀露,空气中满是泥土与草木的清润。远处山峦被薄雾笼罩,若隐若现,如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天地气息清灵澄澈,五行中金气在春末暖阳中渐生,与旺盛木气相济,凝成“清而不寒,润而不燥”的和谐气场。
我捧着《五行养生法》日记,坐在古洞外青石上,感受“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节气氛围。日记开篇点明清明养生要义:“清明气清,万物清明,身亦宜动。以导引协呼吸,动则生阳(火、木),静则养阴(金、水),动静相济,方能气血通畅,五行调和。若久坐不动则气郁,若动而无节则气耗,皆难持久。”
这让我豁然开朗。自春分修炼逆腹式呼吸,我一直专注“静功”聚气,却忽略了“动”的重要性。清明时节万物生长运动,只静不动违背“顺应自然”之道,难让清灵之气融入体内调和五行。
日记中的“导引合息”之术,正是“动静相济”的完美体现——以特定导引动作(动)配合鼻吸口呼(静),让身体运动与气息流转协调,既锻炼筋骨经络,又调和气血五行,使身心与天地之气相融。
一、导引合息的起源:从“以动调气”到“动静相济”
导引合息源于古人对“气与动”的认知。先秦时期,先民发现人体之气随运动流转:运动则气行加快,滋养脏腑;静止则气行减慢,易致气血不畅。
于是古人将“身体运动”与“呼吸调节”结合,以动作引导气的运行,形成“导引术”雏形。战国时期,道家“天人合一”“动静相济”理念融入其中,认为人体需顺应天地之气流转,导引术需配合呼吸,让动作与呼吸契合自然节律。
鼻吸口呼的方式也随之融入:鼻子属金,主吸纳天地清灵之气;嘴巴属火,主排出体内浊气。二者配合可顺畅“纳清排浊”,为导引动作打下基础。
《黄帝内经》有言:“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也。”导引合息便是将呼吸与动作完美结合,实现“气行则血行,血行则体健,体健则五行和”。
二、鼻吸口呼法的核心:纳清排浊,调和五行
导引合息采用“鼻吸口呼”法,介于顺腹式与逆腹式之间,核心是“纳清排浊,调和五行”。
(一)鼻吸:纳清滋养金、木
鼻子属金,主呼吸。清明时节金气(清润)与木气(生发)相融,用鼻子缓慢深长吸气(约5秒),让气息充盈胸腔(金位)并下沉丹田(土位);意念青白二气滋养肺(金)、脾(土)、肝(木);同时配合扩胸、抬头等动作舒展经络。
(二)口呼:排浊泄火、排水湿
嘴巴属火,主宣泄。人体残留的火之气(心烦)与水湿之气(身重),需通过嘴巴缓慢细长呼气(约7秒)排出,嘴唇微噘以增强控制;意念红黑浊气随呼气排出;配合含胸、弯腰等动作挤压浊气。
(三)呼吸节奏:吸短呼长,动静相济
鼻吸口呼按“5:7”节奏进行,吸气配合动作展开以快速纳清,呼气配合动作收回以彻底排浊,实现“动静相济”。
三、清明导引术:动作、呼吸、意念的融合
清明导引术共三个动作,每个动作与鼻吸口呼配合,对应不同五行脏腑。
(一)扩胸吸气——对应金(肺)
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吸气时(5秒),双手向两侧抬起至肩高并扩胸,意念白气滋养肺部;呼气时(7秒),双手放下,意念红气(火气)排出。重复15次,动作缓慢,呼吸与动作同步。
(二)弯腰呼气——对应土(脾)、木(肝)
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吸气时(5秒),双手抬至胸前交叉,意念青黄二气滋养脾肝;呼气时(7秒),身体缓慢弯腰,指尖尽量触地,意念黑(水湿)红(火气)浊气排出。重复15次,弯腰量力而行。
(三)转身调息——对应水(肾)、木(肝)
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按腰眼。左转身时吸气(5秒),意念青蓝二气滋养肝肾;呼气(7秒)转回原位,意念红(火气)灰(金浊)浊气排出;右侧动作相同。左右各重复15次,转身以腰部为轴。
四、导引合息的核心要点:动静相济,三调合一
导引合息的核心是“动作(调身)、呼吸(调息)、意念(调心)”三调合一。
(一)调身:动则柔缓,顺其经络
动作需缓慢柔和,顺应经络走向(如扩胸顺肺经、弯腰顺脾肝经),让身体充分舒展,为气的流转创造条件。
(二)调息:息匀气顺,纳清排浊
呼吸按“5:7”节奏,与动作同步,吸气深而不憋,呼气长而不泄,专注纳清排浊以调和五行。
(三)调心:心专注念,随气而动
摒弃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呼吸与气息流转上,意念随气息与动作变化,实现“形动、气行、念随”的身心合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长生不老印象日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长生不老印象日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