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号楼出来,午后的阳光穿过松柏的枝叶,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默拉着行李箱,走在省委大院宽阔而寂静的路上,夏清月那番话语,连同那个薄薄的信封,仿佛还在他心头和口袋里散发着余温。
他抬头看向不远处那栋同样是苏式风格,但更显内敛与厚重的建筑。楼体上没有悬挂任何醒目的牌子,只在门口一块不起眼的大理石上,刻着一行烫金小字——中共XX省委政策研究室。
这里,就是他新的战场。一个被夏清月形容为“水更深”,被金色剧本警示为“龙潭虎穴”的地方。
与一号楼那种权力威严的肃杀感不同,政研室这栋楼的气息更为沉静,像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林默走进去,大厅里空无一人,只有一股旧书、墨香和浓茶混合的味道,钻入鼻腔。空气中漂浮着一种看不见的紧张感,不是人声鼎沸的嘈杂,而是无数大脑高速运转时发出的嗡鸣。
他来到一楼的综合处办公室报到。开门的是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看到林默和他脚边的行李箱,眼中闪过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随即立刻换上职业化的微笑。
“您好,请问您找谁?”
“你好,我叫林默,前来报到。”
“林默……”年轻人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眼神微微一动,显然,这个名字他听说过。“啊,您就是林处长吧?韩处长已经打过招呼了。快请进,快请进。”
他的热情很标准,像是用量杯精确调配过,多一分则显谄媚,少一分则显怠慢。他引着林默办理入职手续,动作麻利,言语客气,但林默能感觉到,对方那双镜片后的眼睛,一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自己。
办完手续,年轻人领着林默上楼。“林处,您的办公室在二楼,我们综合调研处都在这一层。”
走在二楼的走廊上,林默才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笔杆子”的天下。
这里安静得可怕,只能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键盘被急速敲击时发出的、如同暴雨前奏般的密集“哒哒”声;另一种,是纸张被快速翻阅时发出的“哗哗”声。走廊两边的办公室门大多开着,能看到里面的人,无论老少,几乎都保持着同一种姿势——身体前倾,目光如炬,死死地盯着面前的屏幕或文稿,仿佛在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林默甚至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同志,正拿着一支红笔,在一份文件上批注,神情专注得像是在拆解一枚定时炸弹。他下笔的力道极大,仿佛要将笔尖刺穿纸背,那股劲头,让林默想起了信访局里拍着桌子骂娘的老上访户。
只不过,这里的“战斗”,没有声音,却似乎更加惨烈。
经过一个拐角,墙上挂着一块巨大的软木公告板,上面没有通报表扬或批评,而是贴满了从各种顶级期刊、内参上剪下来的文章复印件。
《求是》杂志:《关于我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冷思考》,作者:李浩然。
《人民日报》理论版:《破除路径依赖,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作者:赵婷婷。
《省委内参》第47期:《警惕“数据注水”现象对决策的误导》,作者:刘明远。
每一个标题都宏大得能吓死人,每一个作者的名字后面,都用红笔标注着他们所在的处室。这哪里是公告板,这分明就是一座荣誉墙,是政研室这群“神仙”们论资排辈、彰显实力的功勋柱。
“这些都是我们室里同事们近期发表的大作。”领路的年轻人见林默驻足,不无骄傲地介绍道,“咱们这里,别的都不算本事,文章能上这些地方,那才是硬道理。特别是被省委主要领导圈阅批示的,那简直就是军功章。”
林默点点头,目光扫过那些名字。他敏锐地发现,综合调研处的人名出现的频率最高,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林处,到了,这就是您的办公室。”年轻人在一扇门前停下。
门牌上写着:副处长室(二)。
推开门,里面是一间大约十几平米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柜,收拾得干干净净,但陈设简单,甚至有些简陋。窗外对着一排有些年头的白杨树,阳光照进来,显得很安静。
“林处,您先休息一下,熟悉熟悉环境。韩立处长去省委开会了,估计下午晚些时候回来。有什么需要,您随时叫我,我就在楼下。”年轻人说完,便客气地退了出去。
林默将行李箱放在墙角,在自己的办公桌后坐下。椅子是老式的木质转椅,坐上去会发出“咯吱”的轻响。他环顾四周,鼻尖萦绕着淡淡的灰尘和阳光的味道。
这里,就是自己未来战斗的地方。没有了声泪俱下的控诉,没有了群情激奋的对峙,对手变成了一份份冰冷的报告,一场场无声的思想交锋。
他正想着,办公室的门被敲了两下,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探头进来,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