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学术峰会,以林砚那场惊世骇俗的“问道斩道”之战落下帷幕。
这场胜利,其意义远超一场普通的学院比试,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象征着一种全新的力量体系——“文气”,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道复兴”理念,正式登上了帝国最高规格的舞台,并以一种无可辩驳的强大姿态,向整个帝国宣告了它的存在。
峰会的余波,如同海啸般迅速席卷了整个天启城,并以更快的速度向帝国各地扩散。
首先,是林砚个人声望的急剧飙升。
“林砚”这个名字,一夜之间成为了帝都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热议的焦点。
从朝堂高官到市井小民,无人不在谈论这位来自江南的年轻奇才,他的出身、他在江城的崛起、他在金陵的论道、尤其是他在峰会上的惊艳表现,被添油加醋地传颂着,几乎被神化。
无数年轻学子将他视为偶像,许多困于瓶颈的文人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就连一些军中将领和武道强者,也开始认真思考他提出的“文武合一”、“道心修炼”等理念。
星辉学院驻天启会馆的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拜访、请教、甚至单纯想一睹风采的人络绎不绝。
有各大世家的招揽使者,有各大媒体的采访请求,有学术机构的交流邀请,更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年轻学子。
太傅云逸派人加强了会馆的安保,并建议林砚深居简出,以免被过多俗务缠身。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盛名,林砚保持了惊人的冷静和低调,他婉拒了绝大部分的拜访和邀请,只接受了帝国官方文教机构《帝国文报》的一次简短专访,在专访中再次系统阐述了他的文道理念,强调文道旨在“启民智、塑灵魂、固国本”,而非取代武道,呼吁各界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学术创新。这篇专访一经刊出,引起了巨大反响,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讨论。
其次,是帝国高层态度的微妙变化。
峰会结束后不久,林砚便通过“紫云令”收到了太傅云逸的密讯。
云逸在讯息中对他大加赞赏,称他的表现远超预期,已在陛下和内阁中引起了高度重视。陛下甚至亲自过问了他的情况,并指示文华阁和教育部要“妥善引导,善加利用”。
这意味着,林砚和他的文道,已经进入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视野,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官方认可”。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为文道的推广扫清了许多政策障碍。
然而,云逸也严肃地提醒林砚,树大招风,荣耀的背后是更大的风险,帝国内部派系林立,并非铁板一块。
军方激进派、一些崇尚绝对武力的古老世家、乃至可能与境外势力有勾结的宵小,必然会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嘱咐他务必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天启城这段时间。
果然,随后几天,林砚便能隐约感觉到一些不善的目光和隐晦的窥探,有几次他外出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时,都感受到了若有若无的杀气,但对方似乎顾忌帝都的森严戒备和云逸的暗中保护,并未真正动手。
这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让林砚不敢有丝毫松懈。
再者,是学术思想界引发的激烈震荡。
林砚在峰会上的言论和表现,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沉寂的湖面,在帝国文教界和思想界掀起了滔天巨浪,支持者与反对者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论战。
以文华阁和部分开明学者为代表的支持派,大力推崇林砚的理念,认为这是打破思想僵局、弥补文明短板、引领帝国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关键,他们开始组织研讨会,撰写文章,积极宣传“新文道”思想。
而反对派的力量同样强大,以北辰大学、帝都军事学院部分师生以及一些保守的文教机构为首,他们斥责林砚的理论是“奇谈怪论”、“动摇国本”,认为过度强调文教会削弱尚武精神,危及国家安全。他们利用掌握的舆论阵地,对林砚进行口诛笔伐,甚至翻出他在江城“来历不明”的旧账,暗示他可能得到的是某种“危险传承”。
这场思想论战,从学术期刊蔓延到公开媒体,从学院讲堂扩散到市井议论,规模空前。
天启城各大书店里,与“文气”、“文武合一”相关的书籍,包括林砚在星辉学院研讨班的讲稿整理版,被抢购一空,同时批判他的文章也广为流传。
帝国沉寂多年的思想界,因为林砚的出现,变得异常活跃,也异常分裂。
身处风暴中心的林砚,在南宫瑶的协助下,冷静地应对着这一切。
他深知,思想的斗争,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靠个人勇武能够解决,他需要更多的同道,更需要扎实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
在太傅云逸的暗中支持下,他选择性地参加了几次由文华阁组织的、规格较高的内部研讨会,与帝国顶尖的学者和部分开明官员进行深入交流。
在这些场合,他不再局限于理念的阐述,而是开始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雏形,例如:改革文教课程,增加思辨性和人文素养培养;设立跨学科的“文道研修院”,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将文气修炼与武道、灵纹等结合的应用研究等。这些务实的建议,赢得了不少务实派官员的好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高武世界当文豪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在高武世界当文豪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