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县府办的空调吹着微凉的风,却吹不散林舟心头的燥热。
办公桌上摊着一份刚下发的《灾后农业恢复补贴政策通知》,红色的文件头格外醒目,可其中一条条款像根刺,扎得他眼睛发疼——“补贴资金优先保障5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基地,小农户按比例缩减补贴额度,不足10亩者不予补贴”。
林舟手指划过纸面,指尖微微发紧。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重重圈出“优先保障规模化”几个字,旁边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苏家村的果园大多是散户经营,最多的苏父也才种了12亩,像老王、张婶这样的农户,每户也就3到5亩,按这个政策,全村八成以上的果农都拿不到补贴,甚至连最基本的重建资金都凑不齐。
他想起昨天去苏家村查看重建进度时,老王蹲在自家刚搭了一半的果棚前,手里攥着被水泡烂的枝条,眼神黯淡:“林干部,我这3亩地是全家的指望,现在棚子塌了,果树死了一半,没补贴可咋整?”还有村东头的李奶奶,老伴走得早,就靠2亩果园供孙子上学,暴雨冲毁了果园,老人坐在田埂上抹眼泪,说“实在不行就把孙子接回来打工”。
这些画面在林舟脑海里打转。
他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之前绘制的苏家村果园分布图,每一块小地块都标注着农户姓名和种植面积,密密麻麻,像一张织满生机的网。
他拿起手机,想给苏晓打个电话,却先看到了工作群里县农业农村局发的解读:“规模化基地是乡村产业支柱,集中资金才能快速恢复生产,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弱,补贴投入效益不佳”。
“效益不佳?”林舟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心里涌上一股火气。他想起周明远笔记本里写的“乡村振兴,一个都不能少”,又想起暴雨里村民们一起清淤、一起转移的场景,那些小农户的果园或许规模小,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怎么能因为“效益”就被忽视?
他站起身,抓起公文包就往县农业农村局跑。
公文包里装着政策文件、笔记本和苏家村的灾情记录,跑起来时,里面的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替小农户发声。
与此同时,苏家村的田埂上,苏晓正挨家挨户走访。
刚下过雨的田埂泥泞湿滑,她穿着雨靴,裤脚沾满了泥点,手里拿着一个旧笔记本,逐一记录着农户的诉求。
“张婶,你家果园3亩6分地,损失多少?”苏晓蹲在张婶的果园边,看着被冲倒的果树,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
张婶抹了把脸,声音带着哭腔:“果子泡烂了一半,棚子塌了三面,修下来得好几千块。我听说补贴只给大户,我们这小户没人管,这日子可咋过?”
苏晓赶紧安慰:“张婶你别急,林舟已经去县里反映情况了,我们把大家的难处都记下来,一定帮你们争取。”
她又走到李奶奶家,老人正坐在门槛上,手里缝补着被雨水泡坏的麻袋。“李奶奶,您的2亩果园损失怎么样?补贴政策您知道了吗?”
李奶奶抬起布满皱纹的脸,叹了口气:“知道了,村广播说了,我们这小户没补贴。我那点果子本来能卖几千块,现在全没了,孙子的学费还没凑齐呢。”苏晓鼻子一酸,掏出两百块钱塞给老人:“李奶奶,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先给孙子交学费,补贴的事我们一定办好。”
走访到中午,苏晓的笔记本记满了整整三页,上面写着二十多户小农户的姓名、种植面积、损失金额和诉求。
她回到村支部,给林舟打了个电话,声音带着急切:“林舟,情况比我们想的严重,好多农户都快撑不下去了,你那边怎么样?”
林舟刚从县农业农村局出来,脸色不太好看。
他站在局门口的台阶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公务车,声音有些沙哑:“我找了政策科的王科长,他说政策是上级定的,不能随意更改,还说小农户‘不成气候’,补贴划不来。”
“这怎么能行!”苏晓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小农户的果园就是他们的命!”
林舟握紧了拳头,指节发白:“你别着急,我把大家的诉求整理成补充建议,附上灾情照片和农户签名,再找周县长想想办法。”
他挂了电话,打开公文包,拿出笔记本,开始撰写补充建议。
阳光照在他脸上,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墨迹,他却浑然不觉,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
他在建议里写道:“苏家村小农户占比达85%,果园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暴雨导致小农户损失惨重,若得不到补贴,不仅难以重建果园,还可能导致部分农户返贫。政策制定应兼顾规模与散户,让每一位受灾农户都能感受到政策温度……”
写着写着,他想起了暴雨中村民们一起清淤的场景,想起了老王抱着被淹的苹果痛哭的样子,想起了苏晓沾满泥浆的袖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