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京,暑气蒸腾,仿佛连空气都带着灼人的热度。凌空的生活节奏,也如同这天气一般,进入了白热化的冲刺阶段。国际顶会的日期日益临近,那份被录用的喜悦早已转化为沉甸甸的压力与动力。与此同时,关于未来职业道路的思考,并未因短期目标的明确而停止,反而在顶会这个催化剂下,变得更加具体和迫切。
、“‘顶会’倒计时:打磨、演练与心智的淬炼”
会议前的最后几周,凌空几乎进入了“闭关”状态。实验室成了他的主战场,电脑屏幕上是反复修改的PPT,桌面上散落着写满公式和要点的草稿纸。他不仅要确保演讲内容的逻辑严谨、亮点突出,还要考虑到如何用最精炼、最生动的语言,在有限的十五分钟内,向可能并不完全熟悉他细分领域的听众,讲清楚他工作的核心价值。
【技能面板提示:‘学术表达’熟练度提升,经验+25。当前等级:精通(12/500)。高强度聚焦与迭代优化,促进知识体系化与表达精准化。】
他把自己演练的录音听了一遍又一遍,挑剔地寻找着每一个可以改进的语调停顿和用词。他甚至请来了语言学专业的同学,帮他打磨英文报告的流畅度和地道性。韩教授和李教授也抽空听了他的预讲,从更高视角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比如如何更好地突出与认知科学交叉的创新性,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尖锐提问。
苏暮雨则成了他最重要的“心理按摩师”和“第一听众”。尽管她不懂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但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凌空讲述时的状态。
“这里讲的时候,你语速有点快,感觉有点紧张,”她在一次视频演练后指出,“但其实这个概念你用那个比喻(将机器人的元认知比作‘驾驶员的导航系统自查’)讲得特别清楚,慢下来,效果会更好。”
“凌空,你眼神里的光,当你讲到那个‘不确定性量化’如何帮助机器人做出更聪明决策的时候,特别能打动人。”她的反馈总是具体而积极,既指出问题,更不吝啬鼓励。
这种全方位的打磨,不仅仅是针对一份报告,更是对凌空心智的一次淬炼。他需要极致的耐心去抠细节,需要强大的抗压能力去面对自我质疑和外界的审视,更需要清晰的逻辑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将复杂的科学问题呈现出来。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他能感觉到自己在飞速成长,不仅仅是学术上,更是综合素养上。
、“‘魔都’的召唤:实习邀约与现实的触感”
就在凌空全力备战顶会时,上海一家在机器人感知与决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公司,通过导师的推荐,向他发来了暑期实习的邀请。这家公司的研究院方向,与凌空的研究有很高的契合度,并且明确表示,希望他能将“元认知弹性”的一些思想,尝试应用于他们正在开发的新一代服务机器人平台上。
这个邀请,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再次激起了凌空关于未来选择的涟漪。去上海实习,意味着他可以亲身体验工业界的研究模式,直观感受技术落地的挑战与魅力,同时,这也是一个极好的、能够缩短与苏暮雨地理距离的机会。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凌空在视频里对苏暮雨说,语气带着明显的意动,“不仅能接触实际项目,还能……离你近一点。”
苏暮雨显然也很高兴,但更多的是为他考虑:“别光想着我。你仔细评估一下,这个实习项目本身对你的成长帮助大吗?和他们团队的交流感觉怎么样?会不会影响你后续的博士研究?”
她总是这样理性而周全。凌空根据之前的线上沟通,详细分析了利弊:项目方向契合,团队实力强,能接触到真实数据和应用场景,是宝贵的学习机会;缺点是实习时间与顶会准备后期以及会议本身略有重叠,需要高效协调,而且工业界的快节奏和目标导向,可能需要他调整纯粹追求理论深度的研究习惯。
最终,在与导师商议并得到支持后,凌空接受了这份实习邀请,但将入职时间安排在了顶会结束之后。他决定,用这个暑假,先在国际舞台上检验自己的学术成果,再深入工业腹地,探索技术应用的边界。这个安排,仿佛是他内心天平的一次微调——学术优先,但不排斥对工业界的探索。
、“‘国际舞台’的初啼:从容、交流与意外的收获”
顶会如期在一座北美城市举行。当凌空站在报告厅的讲台上,面对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时,他发现自己比预想中要平静。聚光灯下,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观众,然后落在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幻灯片上。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d like to present our work on a Meta-cognitive Elastic Framework for Robotic...” 流利的英文开场白响起。十五分钟的报告,他行云流水,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当他用那个“驾驶员导航系统”的比喻来解释元认知时,他看到台下不少人露出了会意的微笑和感兴趣的表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