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秋,是天高云淡,是银杏金黄,是空气中清冽的草木香。凌空升入博二,褪去了博一时的青涩与忙乱,对科研节奏和独立生活都拥有了更强的掌控力。然而,随着学业的深入,挑战并未减少,只是变换了形式,而他和苏暮雨的感情,也在距离的考验和用心的经营下,沉淀出愈发醇厚的滋味。
、“‘元认知’框架的艰难落地:从灵感到代码”
浴室里的那个灵感火花,只是漫长攻坚战的开始。将“元认知”和“弹性框架”这样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和可运行的代码,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凌空仿佛一个孤独的探险家,手持一张模糊的藏宝图,在未知的理论丛林中艰难跋涉。
他需要大量阅读认知科学、元学习、以及不确定性量化等交叉领域的文献,寻找理论支撑和可借鉴的工具。这个过程比之前更加烧脑,常常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实验室里,他对着写满公式的白板一坐就是半天,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凝眉沉思。
代码实现更是困难重重。新的框架对系统的实时性和计算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优化算法结构,处理各种棘手的边界条件问题。有几次,仿真程序跑出来的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他需要像侦探一样,逐行检查代码,在庞大的数据日志中寻找 bug 的蛛丝马迹。
然而,这一次,凌空的心态平和了许多。他不再像博一那样急于求成,而是学会了与问题共存,享受这种“慢思考”和“深挖掘”的过程。每当解决一个小问题,或者对模型有了新的理解,他都会感到一种扎实的进步。苏暮雨敏锐地察觉到他状态的变化,在视频里笑着说:“感觉你现在更像一个沉得下心的‘学者’了,不像以前那个总想快速搞定问题的‘工程师’了。”
凌空也笑了:“可能吧。有时候慢就是快。”技能面板上,【深度思考】和【系统架构】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稳步提升。
、“‘共享时刻’的升级:从‘同步观影’到‘知识播客’”
为了弥补不能共同生活的遗憾,凌空和苏暮雨不断开发着新的“共享”模式。他们早已不满足于仅仅同步看一部电影。最近,他们迷上了一起听知识播客。
他们会提前选好一期都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关于城市设计、心理学或者科技伦理的节目,约定好时间,各自戴上耳机,在相隔千里的两个城市,同时按下播放键。听完后,再进行视频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思考。
“我觉得那个关于‘附近消失’的观点很有意思,”一次听完关于现代人邻里关系的播客后,苏暮雨在视频里说,“我们在上海和北京,这种感受可能更明显。”
凌空点点头:“嗯,从技术角度看,算法推荐和即时配送在提供便利的同时,确实可能削弱了我们对物理‘附近’的感知和依赖。这或许也是我们研究方向需要考虑的伦理维度。”
他们就这样,从一个人文社科的角度,一个工科技术的视角,进行着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这种精神层面的同频共振,让他们感觉彼此不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是思想和知识上的同行者。这种深度的交流,是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替代的浪漫。
、“‘惊喜’的回合:苏暮雨的‘反向操作’”
一直以来,似乎是凌空在努力“学习”浪漫,苏暮雨则扮演着欣赏者和偶尔的“调戏者”角色。但这个秋天,苏暮雨决定来一次“反向操作”。
凌空的生日在十月。往年,苏暮雨会寄送精心挑选的礼物,或者在他来上海时补过。但今年,在凌空生日前一周,他收到了一个厚厚的、扁平的快递。拆开一看,竟然是一本手工制作的、极其精美的剪贴簿。
翻开扉页,是苏暮雨清秀的字迹:“致凌空:记录我们共同走过的,以及你独自前行的时光。”
后面一页页,贴满了他们从大学到现在各个时期的照片,旁边配着苏暮雨手写的说明和当时的心情片段。有他们第一次在图书馆偶遇时凌空埋头苦读的侧影(苏暮雨偷拍的),旁边写着:“当时觉得这个男生好认真,还有点帅。”;有他们确定关系后第一次在江边牵手散步的背影,旁边写着:“手心出汗了,但很暖。”;有凌空在机器人社熬夜调试时趴在桌上睡着的“丑照”,旁边写着:“认真的男人最有魅力,虽然睡相有点傻。”;还有凌空在北京租住的小屋照片、他做的第一顿成功的红烧肉照片、甚至是他某次组会汇报时PPT的截图(旁边标注:“虽然听不懂,但觉得你发光。”)……
更让凌空动容的是,后面还有几十页空白页,苏暮雨在最后一页写道:“剩下的空白,留给我们未来的,更多精彩。”
这份礼物,没有高昂的价格,没有技术含量,却花费了苏暮雨大量的时间和无比细腻的心思。它承载着他们的共同记忆,也饱含着她对他过去一年独自在外奋斗的理解、支持和深深的爱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