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秋天短暂而绚烂,仿佛只是一场盛大烟火,绽放后便迅速沉入冬日的寂静。凌空在北京的生活,也逐渐从最初的忙乱无措,过渡到一种规律而充实的节奏。这座城市的宏大与疏离,起初让他感到渺小,但当他慢慢摸清从租处到实验室的最优通勤路线,熟悉了小区附近菜市场和超市的物价,甚至能和楼下保安大爷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闲聊几句后,一种属于“北漂”的、略带韧性的归属感开始悄然滋生。
“‘厨艺’攻坚与‘生存’技能的提升”
攻克“厨艺”难关,被凌空提上了首要议程。这不仅是生存需要,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对抗孤独、维系与家乡和苏暮雨情感连接的一种方式。他开始系统地实践起来。
他重新翻出苏暮雨之前分享的菜谱笔记,又关注了几个专注于家常菜的教学视频号。他的工科思维在此刻发挥了作用——将做菜分解为“食材预处理”、“调味料配比”、“火候控制”、“烹饪时序”等多个模块,进行精细化学习和实验。他甚至还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电子表格,记录每次尝试的菜品、用料、步骤、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心得。
第一次独立成功复刻出凌妈妈版本的“红烧肉”时,他看着砂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的肉块,成就感甚至不亚于完成一个复杂的算法调试。他迫不及待地拍照,发给苏暮雨和家里的微信群。
凌妈妈立刻发来一连串语音:“哎呦!我儿子会做红烧肉了!看着不错!就是收汁再紧一点就更好了!”
苏暮雨则回了一个“流口水”的表情包,配上文字:“看起来很好吃!求空哥投喂!”
这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凌空。他开始尝试更复杂的菜品,从清蒸鱼到地三鲜,虽然过程中不乏“翻车”现场(比如把糖醋排骨做成了焦炭排骨,或者水煮鱼片变成了鱼片粥),但他的【厨艺】技能确实在一次次实践中,从【初窥】稳步迈向【熟练】。厨房里飘出的烟火气,渐渐驱散了独居的冷清,也让他的“小家”变得更加温暖和有人情味。
“‘博士’的淬炼:理论深水区的挣扎与曙光”
在C实验室,凌空面临的学术挑战是前所未有的。韩教授的研究风格偏向于探索基础性和原理性的问题,强调数学的严谨和理论的创新。分配给凌空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探索一种新型的、基于概率图模型的机器人长期任务规划框架。
这与他本科时期偏重工程实现的项目完全不同。他需要大量阅读强化学习、随机过程、图论等方面的前沿文献,许多论文充满了艰深的数学推导,常常一页纸需要反复研读一两个小时才能勉强理解。组会上,听着师兄师姐们汇报那些思想深刻、论证严密的工作,他感到了巨大的差距和压力。有段时间,他仿佛又回到了大二那个冬天,在理论深水区挣扎,进展缓慢,技能面板上相关理论技能的经验条蠕动得如同蜗牛。
他一度感到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理论研究这条路。但在一次与韩教授的单独讨论中,他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韩教授没有直接解答他的技术问题,而是说:“凌空,我知道你工程背景很强,这是你的优势。但做理论,需要的是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本质,并用数学语言精确描述的能力。这需要一个过程,急不得。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试着先把别人的理论理解透,拆解清楚,思考它们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又留下了什么缺口。你的工程直觉,会帮助你在理解这些理论时,找到它们与现实世界的连接点。”
这番话如同拨云见日。凌空调整了策略,不再盲目追求阅读数量,而是选择了几篇奠基性的论文进行精读,甚至动手复现其中的关键算法和实验。他利用自己的编程优势,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可视化的仿真结果,通过观察模型在不同参数下的行为,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个过程缓慢而痛苦,但当他终于对某个核心概念有了顿悟,能够清晰地阐释其内涵和外延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任何工程项目成功都无法比拟的。他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正在被重塑,变得更加深刻和严谨。
“‘双城’互访:跨越山海的奔赴”
按照“可持续发展规划”,凌空和苏暮雨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月度团聚”。苏暮雨利用一个周末,飞来了北京。
在机场接到苏暮雨的那一刻,看着她在人群中微笑着向自己走来,凌空感觉整个灰蒙蒙的北京天空都瞬间亮了起来。几周的分离,让这次重逢充满了真实的喜悦和激动。他们自然地拥抱,牵着手走出机场,之前视频通话时的那一丝微妙隔阂,在真实的体温和触感中烟消云散。
凌空像个急于展示自己领地的孩子,带着苏暮雨参观了他精心布置的小窝,介绍了小区周边的设施,并且亲自下厨,准备了一顿他认为拿手的饭菜。苏暮雨看着冰箱上贴满的照片,书桌上并排放着的星空杯,以及凌空在厨房里略显忙碌却异常认真的背影,眼眶微微发热。她知道,凌空在努力地在这里构建一个包含着“她”的空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