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事件”给马骥的打击不小。虽然文震亨和沈德潜都没有过多苛责他,反而安慰鼓励他,但他自己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这江南精致文化之间,隔着一条看似不宽、实则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些他自以为是的“优化”和“改进”,在真正懂行的人看来,不过是粗鄙无知的破坏。
接下来的几天,马骥变得沉默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到处闲逛、东问西问、总想“搞点事情”。他常常一个人坐在“与谁同坐轩”里,看着窗外摇曳的竹影和波光粼粼的水面发呆。
这“与谁同坐轩”是拙政园中的一处经典景致,轩名取自苏轼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寄托了文人孤高不俗、与自然为友的情怀。轩身依水而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视野开阔。坐在轩中,可欣赏到对面的假山、荷花、亭台,景色绝佳。
此时正是深秋时节,窗外的竹叶已经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黄色,随风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枯黄的荷叶,偶尔有几尾锦鲤摆着尾巴游过,激起一圈圈涟漪。夕阳的余晖透过轩窗洒进来,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给整个轩室披上了一层温暖而忧伤的色调。
马骥坐在轩中的石凳上,手里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回想这段时间在拙政园的经历。从最初入园时的迷路、对园景的走马观花,到后来的拜师学画、品茶闻香、参加雅集、学习叠山,再到最后的“杜鹃花事件”,一幕幕场景在他脑海中闪过,像一部荒诞搞笑的喜剧片。
他想起自己学画时的“墨猪涂鸦”,把好好的宣纸涂得一塌糊涂,还得意洋洋地觉得自己画得不错;想起品茶时的“牛饮解渴”,把珍贵的明前碧螺春当成白开水喝,还抱怨味道太淡;想起闻香时的“喷嚏连连”,把香道师精心营造的宁静意境破坏殆尽;想起雅集时的“诗词接龙窘态”,接出“沙僧挑着担”这样的“惊世骇俗”之句,让文震亨颜面尽失;想起叠山时的“力大无穷险拆台”,差点把石师傅辛苦搭建的假山弄塌;还有这次的“画蛇添足”,搬来杜鹃花破坏了“海棠春坞”的意境……
想到这些,马骥忍不住自嘲地笑了笑。这段时间,他简直就是个“麻烦制造机”,走到哪里,就把笑话带到哪里。他就像一个闯入精致瓷器店的大象,横冲直撞,把原本和谐宁静的环境搅得鸡犬不宁。
可笑着笑着,马骥的笑容渐渐凝固了。他发现,虽然自己闹了很多笑话,闯了很多祸,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却在悄然改变。
他不再觉得这园子只是一个弯弯绕绕、让人迷路的“迷宫”,而是能隐约感觉到那种“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匠心。他知道了什么是“借景”,什么是“框景”,什么是“漏景”,什么是“留白”;他知道了造园不仅是堆山叠石、种花植树,更重要的是营造意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虽然依旧作不出一首像样的诗,但能模糊地体会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他虽然画不好一幅水墨山水画,但似乎能看懂一点水墨的“气韵”和“留白”的妙处;他虽然还是觉得昆曲的节奏太慢,但也承认那水磨调确实有它独特的韵味,婉转悠扬,回味无穷;他虽然依旧无法静下心来长时间闻香,但也能感受到沉香那种清幽甘甜、宁心安神的气息。
最重要的是,他开始理解文震亨他们所说的“寄情山水”“壶中天地”是什么意思了。这小小的拙政园,占地不过几十亩,却通过巧妙的造园手法,营造出了山水林泉、亭台楼阁等丰富多样的景致,让人仿佛置身于广阔的自然之中。
在这里,文震亨他们可以暂时忘却外界的纷扰和官场的倾轧,与自然对话,与内心对话,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和自由。这园子就像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一个心灵的避风港,一个造梦空间。在这里待着,能让人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都安静下来,仿佛能与更远、更大的东西连接在一起。
马骥想起自己穿越以来的经历:在草原上,他感受到了原始部落的奔放与自由,但也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在临安,他感受到了市井生活的热闹与烟火气,但也看到了底层百姓的艰辛与无奈;在紫禁城,他感受到了皇家的威严与奢华,但也体会到了深宫的压抑与冰冷;而在这拙政园,他感受到了文人的雅致与宁静,体会到了精神世界的富足与自由。
他突然觉得,自己穿越各个时空,体验不同的生活,不也是在寻找一种超越平凡、实现自我的方式吗?只是文震亨他们通过造园、书画、品茶等方式,在方寸之间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他则通过穿越时空,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虽然方式不同,但那份对自由、对宁静、对精神富足的追求,却是相通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