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炅合上文书,语气沉稳:“也就是说,后勤辎重已备妥,出兵之策,则取决于子敬临阵判断。”
“正是。”
荀攸躬身应道。
“尚可。”
王炅站起身来,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嘴角微扬:“明日清晨,我便动身前往吴郡渡口。
你们也都随行。
子扬从明日起,在交州正式设治之前,留在吴郡负责后勤调度。”
“遵命。”
众人齐齐拱手应诺。
大蜻出海,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翻遍史册,何曾见过如此庞大的舰队携数万将士横渡沧海?
昔年大秦之时,始皇帝遣徐福东行求仙,也不过带数千童男童女浮海而去,终无音讯。
而今,大蜻却要以铁甲之师踏浪前行。
次日,旭日高悬。
王炅率军议司诸人启程奔赴吴郡。
此行不单为检阅大蜻士子,更是为远征将士壮行誓师。
建安三年,据他们推演,将是司空府蛰伏隐忍的一年,却是大蜻悄然布局荆南四郡、如潜龙腾渊、俯瞰九州的关键之年。
城楼之上,张昭等文臣伫立远望,目送车马渐行渐远。
他们神色凝重,眉宇间既有忧思,亦含期待。
大蜻已将国运押在交州一役,也将数万精锐送入茫茫大海。
几人能生还?能否真正拿下交州?一切皆未可知。
因为这场征战,本就是开天辟地之举——无论成败,都将铭刻青史。
或许千年之后,后人谈及此年,仍会慨然道:
建安三年,大蜻扬帆破浪,挥师东渡,举众数万远征夷州,乃浩瀚长卷中最壮阔的一笔。
正月十六,晴光初照。
王炅一行已抵达吴郡辖境。
海盐县,滨海之地。
曾屡遭潮水侵袭,城垣几度被吞。
永建年间,整座县城沉入海底,化作一片咸湖。
自定下征交之策后,工部、兵部与军议司联手在此兴建渡口,设立船坞,昼夜督造躲舰、楼船等战舟。
直至岁末除夕,大蜻首艘夷州舰终于下水成形。
此刻,军营辕门前,鲁肃与众将列队等候。
原拟集结大军与工匠相迎,然王炅以“临战不尚虚礼,兴邦勿劳百姓”为由婉拒。
黄昏将至,天边泛起橙红霞光。
地平线上,尘烟滚滚,马蹄声渐近。
王炅、贾诩、荀攸等人骑马而至。
大军即将跨海,学子日夜苦读,十万匠人不眠不休——他们岂敢安坐车舆,坦然面对这些默默筑基之人?
“主公。”
“诸位大人。”
鲁肃快步上前,接过王炅战马缰绳。
“呵。”
王炅轻跃下马,手扶青缸剑,笑道:“竟让大蜻都督亲自牵马,若传出去,外人怕是要说,你们这位统帅不过是个马前卒!”
“各有所见。”
鲁肃淡然一笑,浑不在意。
“都督。”
荀攸、贾诩微微颔首致意。
“不敢当。”
鲁肃连忙退后半步,婉言推辞。
他这“大蜻都督”不过是临时委任,待交州战事结束,自当卸职归本,何必此时招人非议?
“主公!”
廖化、甘宁、黄忠等将领齐声高呼。
“进营。”
王炅迈步直入中军大帐。
众人默然跟随,鱼贯而入。
夕阳西沉,营中篝火燃起。
夜宴方罢,帅帐内陆续迎来诸人。
掌管牵星术的马钧,研制风力炮的诸葛亮,监造船舰的工部官员,专利司主事,各营主将,以及身为总督的鲁肃。
“德衡。”
王炅端坐上位,声音低沉:“牵星之法,可曾完备?”
“主公。”
少年马钧起身拱手:“牵星板已制成,术法亦经实测,曾深入海中百余里而不失方向。
另复原指南车,并依《梦溪笔谈》所载,铸成指南针,配合海图,半月之内必抵夷州。”
“好!”
王炅眼中精光一闪,又唤:“孔明!”
“在。”
诸葛亮起身答道:“风力炮已可施用,威力远胜寻常投石机,射程更广。
唯海风若弱,则改用拍杆冲撞;另加装铜轮底盘,转向灵活,便于调校。”
“甚好。”王炅目光愈亮。
工部官吏起身禀报:“主公,目前船厂建成夷州舰三艘,楼船三十,躲舰三百。
其中朦艟、走舸不载兵员,将以牛筋缆索与铁链系于巨舰之后,用于抢滩突进!”
“哒。”
“哒。”
“哒。”
王炅指尖轻叩案几,沉声问道:“子敬,军议司拟定的交州作战方略我已细览。
你打算如何取夷州?”
“一战定局。”
喜欢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