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内部复盘与初步立威
晚宴的喧嚣散去,招待所的走廊重归宁静。调研组一行人在餐厅门口简单道别后,并未立刻各自回房。林风站在略显空旷的大厅,目光扫过略显疲惫但精神尚存的组员,沉吟片刻,开口提议:
“各位,今天第一天实地考察,信息量不小。趁热打铁,咱们找个地方,简单交流一下初步观感?也便于后续调研更有针对性。”
他的语气平和,带着商量的口吻,但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认真。
王海第一个点头附和:“林组长说得对,刚看完,印象深,交流一下好。”他习惯性地维持着团队和谐的表象。
李东虽然惦记着回房处理邮件,但也知道这是必要程序,随口应道:“行啊,聊聊。”
孙伟推了推眼镜,没说话,算是默认。
陈涛憨厚地笑笑:“听林组长安排。”
赵雅雯站在稍靠后的位置,闻言抬眼看了林风一眼,眼神平静,轻轻颔首:“好。”
林风提前与招待所沟通,借用了一间小型会议室。房间不大,中间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铺着墨绿色绒布,周围摆着几把皮质座椅。灯光是明亮的冷白色,与餐厅的暖黄氛围截然不同,瞬间将人拉回到工作状态。服务员很快送来一壶热茶和几个茶杯,茶香袅袅,驱散了些许疲惫。
众人各自落座。林风自然坐在了靠近门口的主位,王海在他左手边,李东挨着王海,孙伟和赵雅雯坐在右侧,陈涛坐在林风正对面。气氛略显正式,带着一种内部讨论会的严肃。
林风没有急于开口,而是先给每人倒了一杯热茶,动作从容。氤氲的热气在灯下升腾,缓和了一下刚坐下的些许尴尬。
“今天辛苦各位了。”林风放下茶壶,目光环视一圈,开门见山,“江州方面安排得很周到,绿源集团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农业企业的标杆模样。不过,咱们这次来,不是单纯学习表扬,更要带着问题看,思考哪些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哪些需要结合我们H市、乃至各位所在区县的实际来消化。大家畅所欲言,想到什么说什么,不拘束。”
他先定了调子——学习,但更要批判性思考。这既是对组员的要求,也是对自己这个组长能力的考验。
短暂的沉默后,资历最老的王海率先开口。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气,呷了一小口,然后放下杯子,双手交叠放在桌上,语气沉稳,带着惯有的审慎:
“绿源这个企业,规模、技术、管理,没得说,确实是领先水平。江州市政府的服务意识也很到位,扶上马送一程,这种营商环境值得肯定。”他先扬后抑,话锋一转,“但是啊,这种模式,投入巨大,门槛高。它的成功,离不开江州本身的农业基础、区位优势,还有早期政策的持续倾斜。咱们H市,各区县情况差异大,产业基础、财政实力、农民素质都不一样。所以,我认为,经验要学,但不能盲目照搬,得因地制宜,找准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否则,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他的发言四平八稳,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潜在风险,符合他老成持重的形象,也隐隐透出对林风可能急于求成的提醒。
王海话音刚落,李东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接过了话头。他身体前倾,脸上还带着白天参观时的兴奋劲:
“王县长说得在理,要因地制宜。但我觉得,关键还是看决心和力度!绿源能做到五十个亿的产值,带动十万农户,靠的是什么?就是大投入、大项目!这背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是绝对不可能的。”他语气激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我们富春县,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缺的就是这种有带动力的龙头项目。我觉得,回去以后,要更加积极地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敢于谋划大项目,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他的观点鲜明,注重实效,但也流露出对政策资金的强烈依赖和急于出成绩的心态。
孙伟等李东说完,才缓缓开口。他面前摊开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白天听到的数据和问题。他扶了扶眼镜,目光冷静,语调平缓,却直指核心:
“产业链的完整度和协同效率,绿源确实做得不错。但有几个关键问题,我认为还需要深入探究。”他看向林风,更像是在陈述自己的思考,“一是上游原材料保障的稳定性。如此大规模的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是巨大的,其与分散农户的契约关系是否足够稳固?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如何分担?二是下游市场风险分散机制。品牌溢价虽高,但市场接受度、竞争压力不容忽视,他们的市场预警和应对策略是什么?第三,也是最核心的,技术转化率。引进设备固然重要,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如何?自主研发投入的实际效果怎么衡量?这些关系到模式的可持续性。” 孙伟的发言充满理论色彩,逻辑严密,问题尖锐,体现了他学者型的思维方式和对本质问题的关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寒门政道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寒门政道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