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6日,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蕴藻浜的河面上飘着一层轻纱似的水汽。陈砚站在战壕旁的空地上,手里握着一根削尖的木棍,当作模拟步枪,面前站着三十名挑选出来的骨干士兵——这是他计划推行“班组分散战术”的第一步,先让骨干学会,再教全营。
“都看好了!”陈砚的声音穿透薄雾,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咱们今天练的‘班组分散战术’,以3人为一组,一人负责正面牵制,一人从侧翼迂回,一人殿后掩护,交替推进,既能减少伤亡,又能形成夹击——比你们之前扎堆冲锋管用得多。”
他说着,对赵铁柱和两个年轻士兵示意:“你们三个来演示,赵铁柱正面牵制,小王侧翼,小李掩护,就按我刚才说的来。”
赵铁柱三人立刻行动起来——赵铁柱举着木棍对准“假想敌”方向,脚步沉稳;小王猫着腰,借着战壕的掩护快速移动到侧翼;小李则蹲在后面,目光警惕地盯着“后方”,随时准备“支援”。整个过程流畅有序,没有多余动作,显然之前私下练过几次。
周围的士兵看得认真,有的小声议论:“这样看着挺利索,不用挤在一起,鬼子的机枪也不好打。”有的则皱着眉,觉得不够“威风”——其中就包括李老栓。
李老栓抱着汉阳造,站在人群后面,脸色越来越沉。他是原绿营兵,在营里待了二十年,练的都是“密集冲锋”“集团推进”的战术,觉得打仗就得靠气势,人多枪多,一冲就把鬼子吓退了,眼前这种“散成一团”的战术,在他看来就是“没规矩”“怕死”。
“停下!停下!”李老栓忍不住冲上前,一把拉住正要继续演示的赵铁柱,语气带着不满,“陈营长,您这练的啥战术?散得跟放羊似的,哪有半点军队的样子?以前在绿营,咱们练的都是密集冲锋,几十人一排,举着刀枪往前冲,鬼子见了都怕!您这倒好,三个人一伙,躲来躲去,能杀得了鬼子?”
士兵们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都集中在两人身上。赵铁柱被拉得一愣,手里的木棍差点掉在地上,连忙看向陈砚——他知道李老栓是老兵,有威望,但也认可陈砚的战术,不知道该帮谁。
陈砚放下手里的木棍,没有生气,只是平静地问:“李老栓,你说密集冲锋管用,那我问你,之前绿营跟土匪打仗,密集冲锋死了多少人?要是遇到鬼子的机枪,你那几十人一排,能冲过几米?”
“这……”李老栓被问得一噎,却还是不服气,“跟土匪打仗不一样!鬼子虽然有机枪,但咱们人多,气势上能压住他们!您这分散战术,看着就没气势,鬼子见了不仅不怕,还会觉得咱们胆小!”
“气势能挡子弹吗?”陈砚反问,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股穿透力,“上次火车遇袭,咱们要是扎堆躲,鬼子的机枪能扫倒一半人;可咱们分散隐蔽,只伤了两个弟兄,这就是分散的好处。现在鬼子的炮火比飞机机枪还猛,密集冲锋就是去送命,你想让弟兄们白白牺牲?”
李老栓的脸涨成了紫红色,他不是想让弟兄们送死,只是习惯了旧战术,一时转不过弯。他攥着汉阳造的枪托,指节泛白:“俺不是想让弟兄们送死!俺就是觉得……觉得密集冲锋更管用,俺练了二十年,就会这个……”
周围的士兵开始议论纷纷,有的支持李老栓:“李叔说得对,密集冲锋有气势,俺们贵州人打仗就靠一股狠劲!”有的则支持陈砚:“营长说得在理,能少死人才是好战术,气势不能当饭吃!”还有的观望,不知道该听谁的——毕竟李老栓是老兵,经验多,陈砚是营长,战术新。
赵铁柱忍不住开口:“李叔,俺觉得营长说得没错!上次俺们在贵州打猎,遇到野猪,要是扎堆上,肯定被拱伤;俺们都是分散着围,用陷阱和弓箭,既能抓住野猪,又没人受伤,跟这个战术差不多!”
“打猎跟打仗能一样吗?”李老栓反驳,“野猪不会开枪,鬼子有机枪大炮!”
“咋不一样?”赵铁柱挠了挠头,“都是要躲着对方的‘杀招’,再找机会反击。鬼子的机枪就是野猪的獠牙,俺们分散开,它就咬不到了,这不就是一个理儿?”
李老栓被怼得说不出话,脸色更沉了。陈砚看出他的倔强,也明白旧观念不是一时能改的,便放缓了语气:“李老栓,我知道你是为弟兄们好,也知道你练了二十年旧战术,有感情。但现在是跟鬼子打仗,不是跟土匪,得用新法子。这样,咱们不争论,做个模拟——你带十个人,用密集冲锋;我带三个人,用分散战术,模拟进攻前面的‘鬼子碉堡’(用沙袋堆的模拟工事),看看谁能‘拿下’碉堡,谁的‘伤亡’少,怎么样?”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李老栓没有拒绝,他想让陈砚看看,旧战术不是没用;士兵们也兴奋起来,围在模拟碉堡周围,等着看结果。林晚和王锐也闻讯赶来,林晚站在旁边,小声对王锐说:“我觉得营长的战术能赢,分散开能避开‘炮火’,减少伤亡。”王锐点点头:“俺也觉得,上次火车遇袭就是例子,分散真能少死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