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室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只剩下张涛沉重的喘息和皮鞋底与水泥地摩擦的“沙沙”声。
他像一头被无形牢笼困住的猛兽,每一步都带着压抑的暴躁,绕着那张铺满疯狂图纸的绘图桌,走出的轨迹仿佛一道绞索。
“那是德国人写在顶级期刊上的理论!理论!懂吗?从理论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到小规模试验路段,最后到大规模工程应用,这中间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
他停下来,双手撑着桌子,死死盯着陈浩。
“我们连PVD板的量产都是靠‘野路子’拼出来的,你现在跟我说要去搞SMA?这比让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娃儿去参加百米飞人大赛还要离谱!”
陈浩没有被张涛的激动情绪影响,他只是把那几本泛黄的笔记本往前推了推。
“张总工,你先看看这个。”
张涛狐疑地拿起一本,翻开。
他原本只是想随便扫两眼,好更有力地驳斥这个年轻人的疯狂想法,可目光一接触到纸页,就再也挪不开了。
那上面,是遒劲有力的字迹,记录着关于沥青改性的各种实验数据。
“‘……沥青标号70#,加热至175度,尝试加入5%天然橡胶粉末,搅拌30分钟,冷却后测试……结果:延展性提升,但高温稳定性下降,失败。’”
“‘……试验编号17,改用废旧轮胎磨成的硫化橡胶粉,加入量3%,添加稳定剂S-2(自配,成分见附录)……结果:高温软化点提高3度,低温抗裂性有改善,但混合料均匀性极差,有颗粒结团现象,再次失败。’”
张涛一页页翻下去,表情从最初的质疑,变成了凝重,最后化为一种近乎敬畏的震撼。
这本笔记里,记录了上百次失败的实验。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全靠着最原始的试错法,一点点摸索。
尤其当他看到那位老总工关于“纤维稳定剂”的猜想时,整个人都僵住了。
“‘……猜想:若能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某种纤维,如同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或可形成空间网格结构,锁住沥青,防止其在高温下流淌……’这……这不是SMA技术的理论核心吗?”张涛的声音都变了调。
陈浩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
“老总工在几十年前,就用最简陋的条件,触碰到了最前沿技术的门槛,他只是缺了临门一脚的材料和理论支持。”
陈浩将那张刚刚画了草图的白纸铺到张涛面前。
“现在,我们有林总带来的超前视野,有老总工留下的宝贵探索,我们为什么不能来踢这临门一脚?”
他的笔在图纸上重重点下。
“我们不需要完全实现德国人论文里的标准,我们只需要在远大集团擅长的传统路面技术上,往前跨出半步!就这半步,就是我们的‘屠龙剑’!”
张涛的目光在图纸、笔记和陈浩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之间飞速切换,最后死死定格在那本笔记上百次失败的实验记录上。
他感觉血液不是在升温,而是在沸腾。作为一名工程师,有什么比亲手将前辈未竟的、超越时代的梦想变为现实更疯狂、更浪漫?职称?人情?在这一刻都化为无意义的尘埃。
他猛地抢过一支红蓝铅笔,狠狠拍在桌上,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好!我陪你疯这一次!”
他拿起笔,俯下身。
“但是!我们不能全盘照搬!SMA的核心是高比例粗集料形成的骨架嵌挤结构,还有高粘度的改性沥青,以及纤维稳定剂,这三样,我们一样都没有!”
“所以我们要改!”陈浩的笔立刻跟上,“我们用本地最常见的玄武岩碎石,优化级配,尽可能形成嵌挤结构!沥青,我们可以借鉴老总工的思路,用SBS做初步改性,不求达到德国标准,但求比普通沥青性能翻倍!”
“最难的是纤维稳定剂!”张涛的红笔在图纸上画了一个圈,“这东西现在只有德国拜耳公司能生产,我们进口不起,也等不起!”
“谁说要进口?”陈浩反问,他猛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窗外。
“我们脚下踩着的是什么地方?红旗纺织厂!这里什么最多?各种纤维!”
张涛愣住了。
“你是说……”
“没错!”陈浩一拍桌子,“涤纶、腈纶、维纶……这些合成纤维虽然比不上德国人的专用纤维,但它们都有不错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短纤,掺进去试试!”
“用织‘的确良’的纤维,去铺滨海第一路?”张涛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喃喃自语。
这个想法听起来如此荒诞,就像拿算盘去挑战计算机。
但不知为何,这股根植于这片土地、土到极致的“野路子”创新,却比德国期刊上那些冰冷的公式……更让他血脉偾张!
他看着陈浩,这个前几天还沉浸在父辈冤屈中的年轻人,此刻仿佛脱胎换骨,变成了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