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的洛阳,春寒料峭,南宫内外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肃穆与压抑。戊戌日,帝国的开创者与奠基者,光武皇帝刘秀,在执掌天下三十三年后,于南宫前殿溘然长逝,终年六十二岁。消息传出,洛阳城阒然,旋即举国同悲,万民缟素。
新即位的皇帝,太子刘庄,跪在父亲的灵柩前,年轻的脸上交织着巨大的悲痛与不容退缩的坚毅。他时年三十,早已不是懵懂少年。作为郭圣通皇后所出的嫡长子,他自幼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熟读经史,并曾参与听政,对父皇“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的执政风格耳濡目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接过的是什么——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太平盛世,而是一个经过父皇呕心沥血、方才从废墟上重建起来,却仍面临着内外挑战的庞大帝国。先帝的谥号“光武”,既铭记其“拨乱反正”的赫赫武功,也寄寓着“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的至高评价。这对他而言,既是无上荣光,亦是沉甸甸的压力。
葬礼极尽哀荣,依山为陵,葬于原陵(今河南孟津),仪制尊崇,却一如刘秀生前所愿,力戒奢靡。当送葬的队伍蜿蜒远去,喧嚣归于沉寂,刘庄独自立于南宫前殿那如今已属于他的御座之前。殿宇空旷,唯有先帝昔日批阅奏章、召见臣工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浮现。他抚摸着冰冷的御座扶手,心中默念着父皇的遗诏,那上面没有具体的政务指示,只有寥寥数语,核心是“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这是要求他效仿汉文帝的俭朴,并要求地方官员各安其位,不得擅离职守奔丧,以确保政局的平稳过渡。
“陛下。”一个沉稳的声音在殿门口响起。是三朝老臣,太尉赵熹。他须发皆白,步履却依旧稳健,眼中带着对新君的审视与辅佐的决心。
“太尉。”刘庄转过身,神色已恢复了帝王的沉静,“先帝骤崩,朕初嗣大位,天下瞩目。当务之急,乃是稳定人心,承继先帝遗志,使政令无改于道。”
赵熹躬身道:“陛下明鉴。先帝中兴汉室,涤荡秽恶,与民休息,三十年间,海内殷富。然北匈奴时扰边塞,西域未完全宾服,内部豪强犹有隐匿田亩、规避赋税者。陛下春秋鼎盛,正宜绍休圣绪,励精图治。”
刘庄微微颔首。他知道,父皇留给他的,是一个框架已立、但细节仍需雕琢的帝国。他需要展现出足够的魄力与智慧,才能驾驭这艘巨轮,驶向真正的盛世。
数日后,新君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刘庄端坐于御座之上,接受百官朝贺。他宣布,尊母后阴丽华为皇太后,改元“永平”,大赦天下。随即,他颁布了即位后的第一道重要诏令,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先帝承王莽之乱,奋拨乱之威,兴不世之业,恢复大汉,功德巍巍。然法令久行,或生懈怠;吏治既久,或滋奸猾。自今以后,各级官吏,当益加惕厉,恪尽职守。其有执法不公,徇私舞弊,蠹政害民者,一经察实,严惩不贷!朕将明遣使者,巡行天下,观省风俗,黜陟幽明!”
这道诏书,如同一股清风,吹入了因皇帝更迭而略显微澜的官场,明确宣示了新皇将继承光武法度,并进一步加强吏治整顿的决心。他没有急于推翻什么,而是在既定的轨道上,注入了更为刚毅和严格的行事风格。
退朝之后,刘庄并未休息,而是移驾兰台。这里是他作为太子时就时常流连的地方。他屏退左右,独自漫步于浩瀚的典籍之间。手指拂过那些被精心整理、编纂的竹简帛书,他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文明传承的厚重。他停在了一排标注着《史记》及前汉诸家着述的书架前,又看了看旁边那些正在被兰台学者们加紧整理、抄录的建武朝档案文书。
他知道,父皇在位时,主要精力在于平定天下、恢复秩序,对于系统性的历史修撰,虽有倡导,却未及全力推动。一个宏大的构想,在他心中逐渐清晰——他要组织天下英才,不仅要整理前汉旧事,更要为光武一朝这波澜壮阔的中兴伟业,修撰一部详实、权威的史书,以垂范后世,昭示天命之所归。
正在沉思间,兰台令史(掌管图籍的官员)趋步上前,低声禀奏:“陛下,故司隶校尉、扶风安陵人班彪之子班固,年方弱冠,少有才名,继其父志,私撰《汉书》纪、表、志、传数十篇,虽未成书,然文笔赡富,颇得史迁遗风。其人正在太学游历,陛下可欲一见?”
班固?刘庄记起了这个名字。其父班彪是知名的儒学者和史学家,曾续补《史记》,对两汉之际的历史有深入研究。这个继承父志的年轻人,或许正是他未来文化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传旨,”刘庄眼中闪过一丝期许的光芒,“召班固待诏兰台,授以郎官之职,命其参与校书,并可续成其父未竟之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秦帝国风云》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大秦帝国风云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秦帝国风云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