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博得区赛入场券
数学单元测试的进步,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林栋所在的班级和年级里激起了比知识竞赛更持久的涟漪。成绩排名是学生时代最直观、最硬通的“货币”,从班级中游一跃至十二名,这种跨越式的进步,远比在知识竞赛中答对几道刁钻题目更令人信服和关注。
课间,开始有更多同学拿着数学或物理题来向林栋请教。不再是之前那种单纯好奇他为何知道香港冷知识的态度,而是带着一种对“潜在学霸”的认可和探究。林栋来者不拒,讲解时依旧保持着那种“基础扎实、思路清晰但偶尔也需要思考”的风格,既不藏私,也不过分炫耀。
他与数学课代表吴小燕的交流也愈发频繁和自然。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学术同盟”关系。更多时候是吴小燕提出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或更巧妙的解法,林栋则负责从基础逻辑和规范步骤的角度进行验证和补充。这种互动,在周围同学甚至老师看来,都成了林栋成绩提升的合理解释——看,他和课代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嘛。
班主任刘老师在一次班会上,再次表扬了林栋,并将他和吴小燕树立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典型。林栋坐在台下,面色平静,心中却知道,自己小心翼翼经营的“合理进步”人设,算是初步立住了。
而所有这些校园内的“声名鹊起”,最终都要汇聚到知识竞赛决赛这个舞台上。这才是他现阶段唯一明确目标——赢得奖金,获得区赛资格,为自己和家庭争取更多“正当”的资源和机会。
决赛的日子在一个周三下午如期而至。学校大礼堂被简单布置过,主席台上挂着“喜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决赛”的红色横幅。台下坐满了前来观赛的初一初二学生,嗡嗡的议论声充斥着整个空间,气氛热烈而紧张。
进入决赛的是六个班级的代表队,抽签决定座位。林栋和队友张倩、另一个叫孙磊的男生坐在靠右侧的位置。他的目光快速扫过其他五支队伍,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都是年级里公认的“知识渊博”型学霸。他的心脏因为期待而微微加速,但更多的是一种掌控局面的冷静。
竞赛环节设置得比初赛更复杂,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
必答题环节,各队比分咬得很紧。题目涉及语文诗词、历史事件、地理常识以及香港基本法条文。林栋负责历史地理和香港部分,他回答得平稳而准确,没有刻意追求速度,确保每一分都稳稳拿到。张倩和孙磊也发挥稳定。三轮下来,三班代表队暂列第二。
抢答题环节,风云突变。题目难度加大,现场气氛瞬间白热化。抢答器的按钮被拍得啪啪作响。
“香港迪士尼乐园计划于哪一年开幕?” 嘀——!隔壁一班的抢答灯亮起。 “2005年!”回答正确!加十分!
“连接香港九龙和港岛的红磡海底隧道于哪一年通车?” 嘀——!这次是五班的灯亮起。 “1972年!”回答正确!
林栋眉头微蹙。这些细节题,他当然知道答案,但他刻意慢了半拍。抢答环节不仅考知识,更考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他不想表现得过于惊人,只要确保分数不被拉开太大即可。他只在几道关键题目上果断出手,拿下了分数。几轮激烈的争夺后,三班排名落到了第三。
“没关系,稳住,还有风险题。”林栋低声对有些紧张的队友说道。
终于,到了决定胜负的风险题环节。规则是:题库按难度分为10分、20分、30分题,各队自行选择分值并抽取题目,答对加分,答错扣相应分数。
目前排名第一的一班求稳,选择了10分题,轻松答对,总分进一步领先。 排名第二的五班似乎想搏一把,选择了20分题,也幸运答对,反超一班,升至第一! 压力来到了暂列第三的三班。
“我们选多少分的?”张倩紧张地问,声音都有些发颤。孙磊也看着林栋。
台下,刘老师和三班的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同桌张伟甚至站了起来,攥紧了拳头。
林栋的目光扫过计分牌,大脑飞速计算。选择10分题,即使答对,也还是第三,与前面差距依然明显。选择30分题,一旦答错,将直接跌至谷底,失去所有机会。
就是现在!他需要一场合理的、有惊无险的胜利!
“我们选30分。”林栋的声音平静,却清晰地透过话筒传遍了礼堂。
台下瞬间一片哗然! “30分?!三班疯了吧?” “答错了可就没了!” “林栋这么有把握?”
就连主持比赛的老师都确认了一遍:“初二(三)班,确定选择30分风险题?”
“确定。”林栋代表队伍回答,眼神坚定。
题目抽签,大屏幕上显示出题目:“请详细说明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主要阶段、标志性事件及最终结果。”
一道综合性强、极考验知识梳理和表述能力的大题!台下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这题目的广度,远超之前所有题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