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补充道:“我们在马船航海日志里看到,船员弃船登岸后‘携重要文书’,如果这些文书还在,很可能就藏在这个遗迹里。而且声呐显示的陶瓷碎片信号,与‘清和号’上发现的瓷器特征一致,很可能是船员带来的中国瓷器。”
郑海峰兴奋地说:“那我们明天一早就下潜!一定要找到船员的遗迹,揭开他们逃生后的去向之谜!”
程远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今晚大家好好休息,明天我们一起探索古里国的秘密!”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队员们就开始准备下潜设备。程远、林珊、赵哥、小陈和老周组成了这次的水下发掘小组,郑海峰则带着安保组在甲板上警戒,同时与印度的考古专家保持联系。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时,五人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依次跳入海中。古里国附近的海域海水清澈,阳光穿透水面,在海底投下斑驳的光影。下潜到二十米深时,一片木质建筑遗迹赫然出现在眼前——虽然部分建筑已经坍塌,但依旧能看出规整的布局,地面上散落着大量陶瓷碎片,在潜水灯的照射下泛着温润的釉光。程远游到一块相对完整的瓷碗碎片旁,用指尖轻轻擦拭表面的泥沙,碗底“永乐年制”的青花款识清晰浮现——与马船货舱里发现的官窑瓷器完全一致。
“是明代中国的瓷器!”程远通过通讯器大喊,声音里满是激动。他顺着建筑遗迹的轮廓游动,很快发现了一根完整的木质立柱,柱身上刻着简单的榫卯接口,工艺与“清和号”的船体构件如出一辙。“这肯定是当年中国船员建造的房屋!你看这榫卯结构,和宝船厂的工艺标准完全相同!”
林珊游到遗迹中央,在一堆坍塌的木板下发现了一个残破的竹编文书箱。她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周围的泥沙,箱子虽然已经腐朽,但箱体上还残留着“大明水师”的朱漆印记。“这里面说不定有马船日志里提到的‘重要文书’!”她用潜水刀小心地撬开箱子,里面果然散落着几张泛黄的麻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楷书,虽然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但“古里国”“补给”“归期”等字样依旧可辨。
赵哥则在遗迹边缘发现了一口陶制水井,井壁上刻着螺旋状的纹路,井底还残留着几块明代的青砖。“这口井的建造工艺是典型的中国南方风格,”赵哥通过通讯器说,“说明船员们不仅在这里建造了房屋,还挖了水井,应该是打算长期居住,等待后续船队接应。”
小陈在遗迹的角落,找到了一堆生锈的铁器——包括一把铁锄、一把铁斧和几个马蹄铁。铁锄的锄头上刻着一个“王”字,马蹄铁的尺寸与马船遗址发现的完全一致。“这把铁锄应该是船员们开垦土地用的,”小陈说,“马蹄铁说不定是从马船上带下来的,他们可能想在这里饲养从船上救下的马匹。”
老周举着水下相机,将建筑遗迹、陶瓷碎片、文书箱一一拍摄记录,嘴里不住地赞叹:“没想到能在这里找到这么完整的船员居住遗址!这不仅印证了马船日志的记载,还为研究郑和船队与古里国的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太有价值了!”
就在众人忙着记录时,程远的通讯器突然传来郑海峰的声音:“程队!印度考古专家到了,他们已经在附近的港口待命,想和你们一起进行发掘!另外,他们还带来了当地的历史文献,说里面提到过‘中国船队船员定居’的记载!”
程远心中一喜:“太好了!让他们准备潜水设备,我们在遗迹处等他们!”
半小时后,几位穿着印度考古队制服的潜水员来到遗迹现场。为首的专家名叫拉吉,他看到遗迹中的中国风格建筑和瓷器碎片时,眼里满是惊叹:“这些遗迹和我们文献里记载的‘中国村’完全吻合!我们的古籍里说,永乐年间有一批中国船员在古里国港口定居,还教会了当地居民种植水稻和烧制陶瓷,没想到今天真的找到了实物证据!”
拉吉递给程远一份用梵文书写的古里国历史文献复印件,上面记载着:“永乐八年冬,有中国大船触礁,船员登岸,建屋掘井,与我民交好,授以农耕之术,传以烧瓷之法。”这段记载与马船日志、船员居住遗址的发现相互印证,完整还原了当年船员们在古里国的生活轨迹。
接下来的一周,中国和印度的考古队员一起对居住遗址进行了系统性发掘。在遗址的东侧,他们清理出了一片稻田遗迹,土壤里还残留着明代水稻的花粉;西侧则发现了一座简易的陶瓷窑,窑里散落着几件未烧制完成的瓷器,风格介于明代官窑和古里国本地陶瓷之间;在遗址的中心区域,还找到了几座墓葬,墓葬的形制是中国传统的土坑墓,墓中出土了几枚明代的铜钱和一件残破的船员军装。
林珊将出土的麻纸文书带回“探海号”的实验室,用特殊的药水对字迹进行修复。经过几天的努力,大部分文书内容得以还原——其中一份是船员们写给家人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思念;另一份是船员们与古里国国王签订的友好协议,协议中提到古里国国王允许船员们在港口定居,并为他们提供粮食和淡水;还有一份是船员们记录的当地地理环境和物产,详细记载了古里国的气候、土壤、农作物和贸易商品,为研究明代古里国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