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宏遗物的第三次梳理,几乎到了掘地三尺的程度。之前两次搜查的重点是电子设备、明显藏匿物和与近期案件相关的线索,而这次,沈锐要求的是所有带有个人印记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旧物。
在一个被塞在床底最深处、落满灰尘的旧皮箱里,技术队有了发现。皮箱里大多是些周宏(或者说钱宏)早年的旧衣服、几本泛黄的流行杂志,还有一本塑料封皮的旧相册。
相册里大多是些模糊的风景照和集体照,看起来毫无价值。但技术员没有放过任何细节,对相册的每一页进行了高分辨率扫描和增强处理。
在相册最后一页的塑料膜夹层里,他们发现了一张被刻意隐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黑白底片!
底片经过处理放大后,呈现出的图像让所有人精神一振!
那是两个年轻人的合影,背景是一所大学的校门。左边笑容腼腆、戴着眼镜的是年轻的谭栋,右边勾着他肩膀、笑得一脸灿烂的微胖青年,正是年轻时的钱宏(周宏)!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栋与宏,毕业留念,未来可期。”
这证实了两人深厚的关系。但关键不在照片本身,而在照片边缘,谭栋夹在腋下的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隐约可见一个模糊的图案——正是那个歪歪扭扭的王冠房子涂鸦!旁边还有几个几乎看不清的英文花体字缩写。
技术团队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对图案和缩写进行增强和识别。最终,那个模糊的缩写被辨认出来:“S.K. Lib.”
S.K. 图书馆?
联合专项组的专家立刻行动起来。结合之前关于德国西南部古老家族“S.K.”的情报,他们很快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该家族虽然没落,但其祖先修建的一座私人图书馆(S.K. Library)却因其收藏了大量中世纪炼金术、草药学乃至毒物学的古老手稿而闻名于极少数特定领域的学者之间!该图书馆如今已不对外开放,但其目录和部分数字化资料仍可通过一个极其隐秘的、需要特定权限才能访问的线上平台查阅!
“老K”谭栋在大学期间,很可能就通过某种机缘(或许是某位导师的引荐,或许是一次罕见的开放日)接触过这个图书馆,甚至可能在那里进行过研究!那个涂鸦,或许就是他当时记下的图书馆标志或纹章的简化版!
这条线索的价值超乎想象!
专项组的技术专家立刻尝试渗透那个隐秘的线上平台。平台的安全防护级别极高,几乎与“暗影旅店”的手笔不相上下。经过数小时的激烈攻防,专家们终于利用一个极其古老的、未被修补的系统漏洞(很可能是因为平台开发者认为早已无人使用这种方式访问),成功获取了部分访问日志。
日志显示,就在最近三个月内,有一个账户从多个不同的IP地址(均通过层层跳板)频繁登录,其检索和下载记录全部与强生物毒素的提纯、稳定化和隐秘投送技术相关!该账户的注册信息是一个早已去世的学者名字,但其访问习惯中,再次出现了那个独特的、德国西南部古老方言的用语习惯!
是“老K”!他一直在通过这个平台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优化“蓝雀”!
而且,登录IP的跳板最终指向的区域,与之前国际刑警锁定的、“潘多拉”组织可能活跃的几个区域高度重合!
虽然依旧无法精确定位“老K”的物理位置,但他的活动范围被进一步缩小了!
更重要的是,技术专家在分析平台日志时,捕捉到了一次极其短暂的、异常的数据外联尝试。对方似乎试图通过平台的一个隐蔽后门,向外部发送一个加密的数据包,但被专家拦截了。
数据包的加密方式前所未见,专项组集中了最强的密码学家进行破解。
与此同时,沈锐盯着那张毕业合照,另一个疑问浮上心头:周宏为什么要把这张底片藏得如此之深?仅仅是为了纪念友谊?还是这里面藏着只有他们两人才懂的信息?
他让技术员将合照放大到极致,仔细检查每一个像素。
终于,在照片背景的校门石柱上,发现了一行刻得极浅、几乎被忽略的字迹,像是学生的恶作剧涂鸦:“宏 & 栋,2046见。”
2046?一个未来的年份?像是一个玩笑般的约定。
沈锐却心中一动。他立刻让人查证谭栋和钱宏(周宏)的毕业年份。结果是二十年前。
2046年,是他们毕业四十周年。
这看起来确实像一个遥远的约定。但沈锐总觉得没那么简单。他尝试将“2046”作为一个密码或密钥,去尝试破解一些东西。
他首先让人用“2046”尝试解锁周宏的私人电脑和加密文件——失败。
尝试解锁谭栋可能使用的生日、纪念日等常见组合——失败。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时,负责破解那个从图书馆平台拦截的加密数据包的密码学家传来了消息:数据包的加密算法非常古老,类似于一种二战时期德国军方使用过的改良恩尼格码密码,但其密钥一直无法破解。密码学家开玩笑地说:“除非密钥是某个遥远的未来日期,比如2046之类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西湖谜案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西湖谜案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