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一转眼,汪小鹏已经读到初三了。
对于儿子,汪鹏程心里始终揣着一份愧疚。那还是汪小鹏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找了校长和儿子谈话,自那之后,孩子就像变了个人,渐渐沉默、自卑起来。唯有钻进电脑游戏的虚拟世界,汪小鹏才仿佛找回一点勇气,甚至威风。家里不让玩,他就悄悄溜去街边的网吧。汪鹏程没少为这事操心,每次逮到,都免不了一顿拳打脚踢。打完又后悔,可下一次还是如此。父子间的距离,就在这样的循环里越拉越远。那个曾经喜欢坐在木兰摩托车前座,一路叽叽喳喳的快乐男孩,再也回不来了。
六年级那年,他们终于搬出了审计局那套六十二平米的老宿舍,住进了离县三中只有一千五百米的自建房。寒冬清晨,天刚蒙蒙亮,十二岁的汪小鹏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六公里外的县一小上学。好几次,汪鹏程望着儿子在晨雾中渐行渐远的背影,心头忍不住一阵酸涩——这孩子,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滋味。
方杰,是这几年市、县教育系统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教学经验丰富,理念也新,连省教育厅乃至教育部都有人关注他。为此,县委去年破格把他从一所乡中学校长提拔为县三中校长。
三中离汪鹏程家很近,他和方杰也早就认识。早在汪小鹏六年级时,方杰就已经接手三中。这所学校前身是县农业中专,无论师资还是生源,在向阳县都排不上号。几十年来,本地人都以孩子进三中为耻。
方杰上任后,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几次饭局上,汪鹏程都被他口中“素质教育”和“家校共育”的理念所折服。方杰还透露,来年要集中一批优秀教师办一个初中实验班,用最好的师资、最新的理念、最前沿的方法来培养这批学生。汪鹏程听得心潮澎湃,早早和方杰说定,要让汪小鹏成为这个实验班的第一批学生。
在向阳县,初中最好的是县二中,高中最好的是一中。汪小鹏小学毕业成绩不错,本来能进二中,但经不住汪鹏程再三劝说,最终选择了离家近的三中实验班。
老师们知道汪小鹏的父亲和方杰校长称兄道弟,又是乡党委书记,对他也格外关照。进入实验班后,汪小鹏脸上渐渐又有了笑容。他开始向校报投稿,这让汪鹏程特别欣慰。有一次,汪小鹏兴奋地把校报带回家递给妈妈。赵小华一遍遍地读着儿子那篇《不想长大》,满脸都是骄傲。汪鹏程把那张报纸收进公文包,在远山镇心烦时,就拿出来看看,心里格外踏实。
远山镇以茶油和年糕闻名。自汪小鹏入读三中,汪鹏程每年必请实验班老师吃两次饭,饭后一定送上茶油和年糕。听到老师们夸赞儿子,他更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
有一天,汪鹏程和初中好友丁勇建、吴小明聚餐。丁勇建已是湖溪乡中学校长,吴小明和方杰既是同乡,又曾在李田乡中学共事。
“方杰现在真是不得了!昨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专家都来三中调研了,真厉害!”吴小明语气里满是钦佩。
“是啊,他的教育理念都很前沿。”汪鹏程也喜欢和方杰聊天。
“吴小明同志,你现在在教育电视台,天天扛着摄像机,离开讲台多少年了?有句话特别适合你。”丁勇建打趣道。
“什么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丁勇建笑起来。
“什么意思?”很少看书的吴小明翻了个白眼。
“就是你不当老师时间太长了,现在学校的变化和情况你都不了解了。方杰的理念是不错,我们这些当中学校长的也认,但他真该去二中。三中,实现不了他的抱负。”丁勇建语气认真起来。
“为什么?”吴小明和汪鹏程几乎同时问。
“三中师资太弱,生源又差,没用的。”
“方杰不是说引进了一批好老师吗?他还跟我说生源很不错。”汪鹏程忽然有点紧张。
“什么呀,老师一个没换。生源嘛,还是原来那些考不上一中、二中的孩子。”丁勇建没注意到汪鹏程瞬间僵住的表情。
吴小明察觉到了,悄悄捅了他一下:“你胡说什么!汪小鹏不就是优秀生源吗?”
“哦对对,我们汪大公子就很优秀!”丁勇建自知失言,连忙举杯敬酒。
汪鹏程却如遭雷击,呆呆地坐着。哪怕眼前是五十年陈的茅台,他也一口都咽不下去。丁勇建和吴小明后来聊了什么,他一句也没听进去。
不久后,全县初二统一会考,汪小鹏考了实验班第二名。汪鹏程特意从远山镇赶回家为他庆祝。
第二天,他托丁勇建去查汪小鹏在全县的排名——只有进了前五十,考重点高中才能高枕无忧。
他心神不宁地等着消息。那天挂点领导罗军部长来远山走访慰问困难党员,他勉强陪着,一路沉默。
中午,丁勇建的电话终于来了。
“排第几?”汪鹏程声音绷得发紧。
“第168。”
喜欢潮涌苍茫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潮涌苍茫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