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呼啸的北风卷着落叶,打在“林记”食品厂新粉刷的墙壁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为这个多事之秋伴奏。红豆莲子原料断供的危机,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林晓燕心头,也让整个公司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
晓燕派出的采购员带回来的消息好坏参半。好的一面是,洪水逐渐退去,当地的供应商正在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对晓燕主动提出预付货款的雪中送炭行为感激涕零,承诺一旦道路修复,将优先保障“林记”的供应。但坏消息是,这条生命线的恢复,至少需要一两个月。
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年关将近,正是糕点销售的旺季,尤其是“林记”几款依赖红豆和莲子的经典产品,绝不能在这个时候从货架上消失。
就在晓燕焦头烂额,几乎要决定暂时牺牲部分利润,高价从二级经销商那里拿货时,一个意外的电话带来了转机。电话是之前她在行业座谈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位经济学者——顾知行打来的。
“林董事长,冒昧打扰。听说‘林记’最近遇到了一些原料上的困难?”顾知行温和而沉稳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似乎带着一种能让人安定的力量。
晓燕有些惊讶于他的消息灵通,但此刻也顾不得多想,简单说明了情况。
“完全依赖单一产地确实风险较大。”顾知行表示理解,“我最近因为研究课题,接触到了省轻工厅下属一家正在改制的食品原料进出口公司,他们库存比较丰富,渠道也多元。或许,我可以帮你引荐一下他们的负责人?”
这无疑是黑暗中透进的一缕光。晓燕连忙道谢,并约定了见面详谈的时间。
几天后,在省城一家颇有年代感的国营饭店的包间里,晓燕见到了顾知行,以及他引荐的省食品原料公司的经理,赵建国。赵经理五十岁上下,身材微胖,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衫,外面套着件旧的西装,典型的国企干部模样,言谈间带着几分体制内的谨慎和客套。
寒暄过后,切入正题。赵经理表示,他们公司确实有稳定的红豆和莲子货源,品质有保证,但价格要比晓燕之前的采购价略高一些,而且,他们倾向于与有一定规模、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林记的名声,我们是听说过的。”赵经理呷了口茶,“不过,现在市场环境不好,我们也要控制风险。不知道林董事长对未来的市场怎么看?‘林记’下一步有什么发展计划?”
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实则是在考察“林记”的实力和前景。晓燕深吸一口气,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原料采购谈判,更是“林记”向外展示自身形象的机会。她摒弃了焦虑,清晰而诚恳地阐述了“林记”立足传统、拥抱创新、注重品质的发展理念,也坦诚地提到了目前面临的价格竞争和正在进行的内部优化。
她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回避困难,但言语中透露出的坚韧、对行业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信心,让赵经理不时点头。顾知行在一旁很少插话,只是偶尔在关键处补充一两句,或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让晓燕能更好地展现“林记”的优势。
谈话间,晓燕注意到包间角落里放着一台落满灰尘的卡拉OK机,这是九十年代初风靡一时的产物,如今在这家老牌饭店里,也显得有些过时了。这仿佛是这个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新旧交替,有人追赶潮流,也有人固守传统。
最终,谈判结果令人满意。赵经理同意先供应一批急需的原料,解“林记”的燃眉之急,并愿意在此基础上探讨长期合作的可能。价格虽略有上浮,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送走赵经理后,晓燕长长地舒了口气,真诚地向顾知行道谢:“顾教授,这次真的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牵线,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顾知行微笑着摆摆手:“举手之劳。更重要的是,林董事长刚才的表现,本身就很有说服力。赵经理是个务实的人,他看到了‘林记’的潜力和你的诚意。”他顿了顿,看着晓燕,目光中带着欣赏,“说实话,我很佩服你。一个女同志,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把企业做到这个规模,面对这么多困难,还能保持这样的定力和远见,不容易。”
这直白的赞赏让晓燕有些不好意思,她微微低下头:“没办法,被逼到这一步,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逆境往往最能激发人的潜能。”顾知行语气温和,却带着力量,“其实,这次危机或许也是个契机,促使‘林记’建立更多元化、更抗风险的供应链体系。我最近在研究珠三角一些外向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他们的一些经验,或许对你有参考价值。如果你有兴趣,下次可以带些资料给你。”
“那太好了!”晓燕眼前一亮。顾知行的话语,总是能给她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仿佛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个男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谦和、乐于助人,与他交谈,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精神上的契合与放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