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滑入了1998年的秋天。空气中除了桂花的甜香,似乎还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像遥远的闷雷,虽未直接席卷这座内陆城市,但“下岗”、“通货紧缩”、“三角债”这些词汇,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和人们的交谈中。
林晓燕的办公室里,添置了一台崭新的联想“奔月”电脑和一台针式打印机,这是她咬牙适应新时代的象征。只是那打印机工作时发出的“嘎吱嘎吱”巨响,以及需要小心翼翼撕下的两侧带孔打印纸,常常让她觉得,这现代化的过程,着实有点“噪音太大”。
此刻,她正对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财务报表皱眉。销售额的曲线在经历了持续攀升后,第一次出现了平缓甚至微微下滑的态势。桌角的诺基亚5110手机嗡嗡震动起来,打破了沉寂。晓燕拿起这个被称为“大砖头”的手机,掀开天线,接通了电话。
“喂,晓燕姐吗?我是方芸。”电话那头传来年轻助理清脆又带着点焦急的声音,“我刚从百货大楼的柜台回来,情况……有点不好。”
“慢慢说,怎么了?”晓燕的心微微一提。
“咱们旁边,就是那个‘麦香坊’的柜台,他们……他们搞了个大促销!买一盒点心,送一个那种透明的、印着卡通人物的塑料文具盒!好多带孩子的家长都被吸引过去了!而且,他们的价格,比我们普遍低了将近两成!”
晓燕的眉头锁得更紧了。“麦香坊”,一家近半年才冒出来的食品厂,风格激进,广告打得凶,没想到价格战也来得这么直接、这么狠。送文具盒这招,在吸引家庭客户上,可谓精准。
“知道了。你先回来,我们开会商量。”晓燕挂了电话,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价格战,这是她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林记”的成本摆在那里,优质的原料、传统工艺的人力投入,注定无法像那些采用廉价原料和机械化生产的对手一样肆意降价。
下午的紧急会议,气氛凝重。销售部的经理王胖子(就是当年最早跟着晓燕摆摊的王大哥,如今已发福,大家都这么叫他)擦着汗汇报:“不止百货大楼,好几个供销社改制的超市也反映,‘麦香坊’的货铺得很凶,促销员也比咱们的积极。他们好像资金很足,赔本赚吆喝的样子。”
生产部的李工也参加了会议,他嗓门最大:“降价?不可能!咱们的点心用的是真材实料,他‘麦香坊’那是什么玩意儿?闻着香得腻人,吃起来一股香精味!跟他们比价格,那是自降身价!”
晓燕沉默地听着。李工的话有道理,但市场是现实的,尤其是当消费者的钱包开始捂紧的时候。她想起前几天在《经济参考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提到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一些本土品牌如何被外资或激进的本土竞争对手用资本优势挤垮。
“我们不降价。”晓燕终于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林记’的立身之本是品质和口碑。打价格战,是条死路。”
“可是,晓燕姐,销量下滑怎么办?”方芸担忧地问。
“我们要变,但不能用这种自杀式的变法。”晓燕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楼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流和开始多起来的黄色“面的”(微型出租车),“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王经理,你联系一下本地的晚报和有线电视台,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我们不直接打广告,可以策划一些关于传统美食、手工技艺的软性宣传。”
她又转向方芸:“小芸,你脑子活,想想除了柜台,还有什么新渠道?我听说现在有些大单位搞福利,或者年轻人过生日,会订那种礼品篮?”
“礼品篮!这个主意好!”方芸眼睛一亮,“我们可以把几种经典点心搭配起来,用好看的竹篮或者印花硬纸盒包装,提升附加值!”
“嗯,可以试试。另外,”晓燕沉吟了一下,“李师傅,研发部那边,我们能不能加快一点进度?除了坚守传统,我们也需要一两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品,尤其是适合现在这个时节,价格适中,但又能体现我们手艺优势的。”
李工拍了拍胸脯:“放心吧林董!我跟沈博士……呃,正在琢磨几个新方子!”他提到沈静时,语气虽然还有点别扭,但已经自然了不少。那场“标准化”风波后,两人似乎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共事方式——李工依然凭感觉创造,沈静则负责在后面测量、记录、优化,让“感觉”变得有据可依。
会议结束后,晓燕独自留在办公室,心情并未轻松多少。策略是定了,但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窗外,天色渐暗,城市边缘处,几幢更高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塔吊上的灯光像悬在空中的星星。这是一个充满机会也充满危机的年代,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她拿起桌上的摩托罗拉寻呼机(BP机),看了看时间。这个小小的数字屏幕,曾是身份和效率的象征,如今在手机逐渐普及的趋势下,已显得有些过时。就像她和她“林记”,必须不断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甚至向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