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雪茄从嘴里取下,轻轻掸了掸烟灰。
“而且,”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意味深长:
“咱们发展码头航运,不光是为了挣钱。这也是……顺应大势,表明咱们娄家,是拥护国家政策的体现。”
他看了一眼方源,解释道:
“源子你可能不知道,五十年代初那会儿,香江这边,像船王董浩云、包玉刚这些华商大佬,为什么都一窝蜂地往航运这个‘水深流急’的行当里扎?”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其他赚钱的行当,都被洋人和本地老牌势力给把持着,他们插不进去手。
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他压低了声音,“是因为他们在跟风。”
“跟谁的风?”
“招商局。”
“招商局?”这三个字似乎触及到了方源的知识盲区。
“对。”娄振华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说起这个招商局,那来头可就大了去了。
它是红色背景,归中央直管,是新中国为了突破西方世界的禁运封锁,专门设立在香江的一个桥头堡,是全资国有企业!”
“它的业务范围,广得很。
港口码头、驳船运输、船舶修理、机械贸易……只要是跟‘运出去’、‘运进来’沾边的,它都干!”
“56年,招商局就投资了六十多万港币,把他们在港岛西区那个旧码头给翻新改造了一遍。
今年,更是大手笔,把原来那个木头搭的突堤式码头,直接给改建成了全香港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码头!”
“几乎是同一时间,董家、包家,还有李福兆、李国宝那两家姓李的,也都纷纷在西环那边圈地,投资建设码头港口。”
娄振华看着方源,一字一句地说道:
“你说,这里头要是没有向北边示好的意思,谁信?”
方源心中了然。
这些信息,他上辈子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
但从娄振华这个亲历者的口中说出来,又是另一番感受。
他能想到的,娄振华这个一心想留在内地走仕途的老狐狸,自然不会考虑不到。
也难怪,他对大儿子娄晓业重注航运码头的决定,如此举双手赞成。
这不仅仅是商业布局,更是一步政治投机的妙棋!
“所以,”娄振华将话题拉了回来,看向娄晓业,“码头项目现在推进得怎么样了?还有哪些难题?”
娄晓业闻言,原本轻松的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从沙发上欠了欠身,开始汇报:
“爸,二叔,几位兄弟,还有源子。码头那边,主体工程建设的钱,咱们家还拿得出来。
之前买下的那块地,加上建一个长堤式码头(相对突堤式成本较低),总投资大概在七十多万港币。
港府那边的批文,也通过怡和的关系,打点好了。”
“现在最大的难题,是……船。”
他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愁容:
“一个码头,光有泊位不行,得有船队才能真正运转起来。
可买船、养船员,那才是个无底洞啊!”
他举了个例子:“就说包玉刚,他当年起家,花了足足二十万英镑(约等于当时的160万港币),买的还是一艘英国人淘汰下来的、烧煤的旧货船,载重量才八千二百吨。”
“咱们要想让西环那个码头,能跟招商局、跟那几家大佬掰掰手腕,起码……起码得准备十艘以上这种规模的货轮!
吨位可以稍微小点,但数量,只能多不能少!
否则,等港府那边的土地承包期一到,咱们前期投入的这几十上百万,就全打了水漂了!”
“至于业务量……”娄晓业反而摆了摆手,显得很有信心:
“这个反倒不用担心。这几年香江的工业发展,简直是疯了一样!
那些个做纺织的、做塑胶花的、做玩具的……
一个个轻工业工厂,遍地开花!
他们的货,又不能走大陆的铁路运出去,要么靠咱们本地的船运到南洋、欧美,要么就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只要咱们有船,绝对不愁没生意!”
书房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所有人都被那“十艘货轮”所需的巨额资金给镇住了。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直沉默的方源,突然开口了。
“大哥,那……资金缺口,大概有多少?”
众人闻言,都有些诧异地看向他。
娄振华更是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以为方源是想把内地的存款拿出来“添砖加瓦”。
“源子,这可不是一万两万的事。”
于是笑着摇了摇头,“是上百万,甚至几百万港币的大窟窿。”
然而方源只是面带憨笑,挠了挠头道:
“娄叔,是这样。当年……我们方家不是分家了嘛。
我父亲……嗯,大房这一支,其实……当初也在汇丰银行,存了一笔钱,算是留条退路。
只可惜他老人家到死也没用上。”
这话,当然是拿来忽悠人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