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第一次意识到“好好干”是个陷阱,是在入职第三年的晋升答辩会上。
会议室的空调温度低得恰到好处,投射在幕布上的PPT字距精准到0.5磅,每一页的数据图表都经过三次以上的色彩校准。林夏站在台前,衬衫第三颗纽扣扣得严丝合缝,声音平稳得像预设好的AI播报:“过去十二个月,我主导完成了三个重点项目,其中华东区域的渠道优化案为公司节省成本17%,华北市场的新品推广超额完成KPI 23%,另外牵头搭建了客户管理数字化平台,目前已覆盖80%的核心客户……”
台下坐着五位评委,人力资源总监李蔓的笔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节奏均匀,却像敲在林夏的心上。她知道自己的业绩无可挑剔,过去三年,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了工作——工作日加班到十点是常态,周末要么在公司处理突发事务,要么在家琢磨优化方案,就连春节假期都只休了三天,大年初二就对着电脑改标书。同事私下叫她“卷王”,领导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表扬她“踏实肯干,是年轻人的榜样”,她一直以为,这份“好好干”终会换来对等的回报。
答辩进行到提问环节,李蔓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审视:“林夏,你的业绩确实很突出,但我们注意到,过去一年你累计加班时长达到了620小时,远超公司平均水平。同时,团队反馈你在协作中过于‘独揽’,有两次跨部门项目,其他同事的参与感不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夏愣了一下,下意识地辩解:“因为这两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我担心分工后效率会降低,所以多承担了一些核心工作。加班也是因为想把事情做到最好,确保没有疏漏。”
“做到最好?”李蔓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公司倡导的是高效工作,而不是无效消耗。你过度投入个人时间,反而可能影响团队的平衡。另外,我们晋升管理岗,更看重的是带团队的能力,而不是个人单打独斗。你这种‘好好干’,其实是在给团队其他成员施加压力,也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旁边的部门经理张诚补充道:“林夏,你的能力我们都认可,但有时候‘太拼’反而会适得其反。上次你把供应商的合同条款逐字逐句修改了五遍,其实初稿已经符合要求了,这样反而让供应商觉得我们过于苛刻,沟通成本都增加了。”
接下来的提问,几乎都围绕着她的“过度努力”展开。有人说她提交的报告过于详尽,冗余信息太多,增加了审核难度;有人说她总是主动接手额外的工作,让其他同事显得不够积极;甚至有人提到,她因为一个小失误连续自责了一周,这种情绪影响了团队的氛围。
答辩结束时,林夏走出会议室,后背的衬衫已经被冷汗浸湿。她一直以为“好好干”是职场的通行证,却没想到在评委眼里,这竟然成了她的“原罪”——她的努力被解读为“消耗”,她的严谨被看作“苛刻”,她的责任心被当成“压力源”。
最终,晋升名单公布,林夏落选了。取而代之的是业绩只排在中游,但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加班时长寥寥无几的周婷。同事们私下议论,说周婷“会来事”,懂得“劳逸结合”,不像林夏那样“一根筋”。林夏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突然觉得有些荒谬——她明明把所有该做的、甚至不该做的都做到了极致,怎么就成了“过分”?
这种荒谬感,在她入职第五年时达到了顶峰。
那时她已经从最初的失落中走了出来,不再执着于管理岗,转而深耕专业领域,成了公司公认的技术骨干。部门新来了个应届生苏晓,聪明机灵,嘴甜会来事,唯独工作上有些敷衍——报告漏洞百出,数据经常出错,遇到难题第一反应是推脱。林夏看着着急,主动把苏晓带在身边,手把手教她做方案、核对数据,把自己总结的工作方法倾囊相授,甚至在苏晓几次犯错后,默默帮她收拾了烂摊子。
她以为这是“好好干”的延伸——不仅自己做好,还能带动新人成长。可没想到,苏晓不仅不领情,反而在背后抱怨林夏“管得太宽”“要求太高”,说她“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简直是病态”。
有一次,苏晓提交的市场分析报告里出现了三处关键数据错误,林夏发现后让她修改,苏晓却满不在乎地说:“差不多就行了,客户也不一定会仔细看。你以前做的那些报告,不也没人逐字逐句核对吗?”
林夏耐着性子解释:“数据是决策的基础,一点错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我们既然拿着工资,就该对工作负责。”
“负责?”苏晓嗤笑一声,“林姐,你就是太较真了。现在职场谁还这么‘好好干’啊?差不多就行,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经营人脉上不好吗?你看你,干了五年,还不是个普通职员,天天累死累活,图什么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无数之众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无数之众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